中新社台北十二月二十四日电 题:台北写真:拜访茶艺教师苏秀慧
中新社记者 耿军
在台北县新店市明德路的一栋楼房内,有间“苏秀慧茶饮工作室”。主人苏秀慧是台湾茶艺的传播人,她在慈济技术学院设立了第一间茶道教室,担任讲师,她应邀为台湾资生堂员工进行人文茶道指导,她曾到过德国、法国、日本和韩国做茶艺示范,她也到北京出席过“海峡两岸茶叶研讨会”。
记者推开“苏秀慧茶饮工作室”的门,迎面是一道用旧木门、旧窗花搭置的影壁。室内淡茶色的窗帘上,以深茶色绘出兰草,出来迎接的苏秀慧小姐介绍说:“这是我用乌龙茶染制的。”
交换名片。苏老师的名片淡绿为底,字体深绿色,除篆体书写的姓名,还印有“馨香盈怀袖,茶韵有余情”。细微处都透露着主人与茶的密切关系。
宾主落座。桌椅无漆饰,茶具为柴烧,墙角有插花。苏老师从冷库中取出一小罐文山包种茶待客。
苏老师平日食素,以保持对味觉的敏感。她担任过台湾泡茶比赛选拔赛、台湾茶艺精英邀请赛的评委,台湾一些农会,依据经苏老师之手泡出的茶,评定茶叶的价格。
“泡茶要专心,动作不急不徐,轻轻提起、温柔放下。”苏老师边讲边示范。
“泡好一壶茶,讲究水温。”苏老师练就了一手绝活:从壶嘴冒出的蒸气所升发的高度,即可估出壶中水的温度。她说,冻顶乌龙、高山乌龙铁观音、普洱要用九十度以上的高温水;清茶、香片、红茶,用八十至九十度的中温;龙井、碧螺春用八十度以下的低温。
“茶的初泡就像人的童年,快乐而无忧;茶的二泡,略加了苦味,但苦味过后,回甘生津,就像我们的青少年时期,虽然渐渐有烦恼和压力,却还是充满快乐和美好的事情;茶的三泡,丰富,各种滋味并存,苦、涩加重,这不也和我们的壮年相同吗?而茶泡到最后,滋味趋平淡,与我们的老年相同吗?喝一壶茶,像走了一趟人生。”苏老师侃侃而谈。
“从茶汤中可以阅读人”,苏老师说:“ 品茶,能品出泡茶者的心绪和个性。急进躁进者,茶淡而无味;迟疑不定者,茶浓而苦涩;唯有从容而平静的人,才能让茶叶完全舒张,进而泡得一壶好茶。”
记者请教如何品茶的的滋味与韵味?苏老师回答:“应让茶汤在口腔内流动,与舌根、舌面、舌侧、舌端的味蕾充分接触,看茶味是浓烈、鲜爽、醇厚,还是苦涩、淡薄、生涩。要品茶的韵味,需将茶汤含在口中,像含着一朵鲜花一样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吞下去时要注意感受茶汤过喉时是否爽滑。袁枚在品茶时讲要‘徐徐体贴’茶,带着对茶的深厚感情去品茶,才能欣赏到好茶的香、清、甘、活,妙不可言的韵味。”
记者问及“茶艺”与“茶道”的区别。苏老师介绍说:“一九八三年,台湾一批爱茶人,在林森南路成立一家茶馆,把茶作为生活的艺术,故称‘茶艺’。‘茶艺’包括一系列茶事活动中的技巧和技艺,讲究茗茶、茶泉、茶器的配置,讲究茶人、茶所、茶食的整合。‘茶道’是指品茶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台湾的茶艺或茶道,重视各种不同茶叶冲泡之后色、香、味的品赏,以及茶在人际间的关系,进而陶冶人们的心灵,提升生活的品质。”。
经过多泡,茶味已淡。苏老师风趣地说:“这茶已经‘鞠躬尽瘁’了。”她取出两碟小点心,“饮茶助消化,血糖会降低,吃点心,回升血糖。”
苏老师是位修禅人,至今未嫁。记者问起禅和茶的关系,她回答:“禅和茶相同之处,在于它的‘单纯’和‘清寂’。茶的清、纯和禅的静、寂,融合成一体,就有了‘茶禅一味’的说法。”
苏老师的工作室内,有一陶盆,盆中有奇石,还有潺潺流水。她说:“品茶,讲究趣味。要有音乐、摆放以简单朴实为佳的插花。形成平和、静定而不浮躁的氛围。茶是淡雅的饮品,品茶要专注,有流水声,可避免不说话的尴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