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官司,也许可以恢复孙英杰的“清白”,但也有可能会让她“弄巧成拙”。
从法理上讲,所谓“孙英杰诉于海江一案”,只不过是桩普普通通的民事官司,无法对第三方形成任何的司法约束力。在AB瓶尿样呈阳性的既定事实面前,孙英杰必将承受即将到来的禁赛处罚,无论她是不是被陷害。
但问题是,“过失”和“故意”服用禁药的界定,将会给一名涉案运动员的禁赛量刑产生决定性影响。根据《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如果“与运动员有关的其他人有意在运动员的食品或饮料中投放了禁用物”,那么该运动员便有可能基于“无重大过错和无重大疏忽”而缩减禁赛罚期。
相信这也可以解释为孙英杰在判决后一改缄默,面对媒体大呼“清白”的原因。“今天有了这个结果我是很欣慰的,毕竟对我的名誉有了一个证实,至于以后的结果或处分,那都要看田管中心的了。”在禁赛令下达之前火速打赢官司,孙英杰一方可谓用心良苦。
孙英杰证明了清白,田管中心找到了台阶,反兴奋剂部门的权威也没有受到影响———孙英杰的减刑已经具备了可操作性,皆大欢喜,何苦不为?
不过某些人显然忽视了舆论的力量。某网站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将近一成的网友表示“孙英杰遭到陷害,禁赛期应当减半”,而认为她“不应该逃脱处罚”的网友比例却已突破了50%!一场得来不易的官司胜利,不仅没给孙英杰带来多少同情,反而加深了人们对她的消极评价。
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于“孙英杰误服强力补”一事的普遍质疑。仅从目前面世的案件情况来看,“厕所拾药”、“隔夜果汁”、“个人崇拜”这样匪夷所思的字眼比比皆是。很难相信这是发生在一名国际级选手身上的悬案,倒像是一部手法并不高明的市井小说。
从夺冠到落难再到峰回路转,“孙英杰事件”的变化之快已令公众瞠目结舌。事到如今,一切也许只剩下“两年”和“一年”之间的数字区别,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整个事件的起落沉浮,的确值得人们深刻反思。(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