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30日电 “韩国抢先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虽然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这并不妨碍中国继续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遗产,”今天上午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乌丙安表示。
最近几天,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消息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网络上网民更是纷纷留言表达遗憾之情。对此,去年曾经专门为“端午节申遗”上书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的乌丙安教授表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和自然遗产的独有性是有区别的。他国申报了,我们还可以申报,即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我们也可以再申报。比如新疆地区的民间艺术“木卡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经先后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中国申报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
身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的乌丙安还透露,自从去年“端午节申遗风波”刮起后,国内对端午节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今年年底国家文化部将公布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截至目前已经有湖南岳阳的汨罗市、湖北的秭归和江苏的苏州提出申报当地的端午节习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丙安教授介绍,这几个地方的端午节习俗各有特色,而且都有很好的传承,申报文本也都很精彩。
曾经专程赴韩国考察的乌丙安教授还提出,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跟中国的端午节是一回事,而不是一些学者认为的两码事;他说,在韩语中,“祭”实际上就是“节日”的意思。而且在庆祝端午节时,韩国人也有用菖蒲水洗发、头上扎艾草、酿米酒等习俗,只不过没有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的说法罢了。乌丙安教授介绍,其实韩国人也不讳言这一点,在他们的申报文本中,第一句话就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之后才是对韩国如何将端午节本土化的介绍。
乌丙安教授介绍,不光是端午节,中国的传统民俗被抢先申报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就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两年前印度尼西亚就已经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此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批准了柬埔寨的申请。至于端午节,中国目前有29个民族、约12.555亿人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占世界的绝大多数,同时端午节在中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根基,因此如果中国提出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遗产,应该有希望被再次批准。(丁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