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二字近年来越来越深入人心,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摇篮”尤显如此。眼下,不论教学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都纷纷争创“创新型大学”。
正在此间出任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九届“挑战杯”竞赛委员会主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王乃彦发表了他对“高校创新”的几点看法。教学,创新之本
一提及“创新”,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科研创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导下,众多高校纷纷大幅度加强学生、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权重,或鼓励他们在校搞科研,或鼓励参加各级科研比赛、与各领域专家交流并碰撞火花……各大高校掀起了一股“科研创新热”。
“创新之本在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像建高塔一样,基础打得越牢,高楼大厦就会建得越高。”王乃彦院士这里所指的“基础”就是“教学”。
王乃彦作为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他针对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颇感忧虑。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科研固然重要,但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高校的基础教学课程要加强,尤其对于本科生而言,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习好科学的方法论,才能有利于激发出创造力,教学和科研其实是相辅相成的,‘重研轻教’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利于科研数量的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科研的深入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王乃彦院士将大学生比喻为“小树苗”,他反复强调,只有当“小树苗”根基强壮了,才能成为“参天大树”。改革“重量轻质”科研考核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考核的特点———以科研成果产量(如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教材数)为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其质量如何并未列入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津贴、奖金、职称晋升等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甚至有些学校还规定博士生不在SCI或CSSCI期刊发表两篇以上论文不准毕业。
在这种科研考核机制下,以次充好的科研作品泛滥成灾,一时出现虚假繁荣之景象。
“‘以量代质’的高校科研成果考核办法是非常落后的,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创新和发展。”王乃彦表示。他举了个颇具讽刺性的例子:山东大学有一副教授,数十年潜心研究密码科技,他的很多研究成果都震惊世界,在全球密码研究领域鲜有对手。但由于密码研究本身所具有的机密性,不可能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专刊或杂志上,最终由于“论文数量不够”,至今这位杰出专家还没有被评为教授。
“要提升创新水平,改革‘过分强调成果数量,单纯按科研成果数量分配资源’的现行高校科研成果考核评估机制,探索科学有效的科研成果评估机制已迫在眉睫。”王乃彦说。注重高校“创新生态”建设
在我国,“高校行政化”趋势已越来越严重,“学术至上”在很多高校仅停留在嘴上,教授的地位也有随同学术一起贬值的趋势。“在高校建立宽松的‘创新生态’环境,鼓励学术自由,才能为科研者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王乃彦院士说,学校要鼓励教授之间提出异己观点,鼓励教授“标新立异”,营造“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创新氛围。
他说:“学校还要学会宽容,要容得下奇才,并为奇才创造科研创新的好氛围。要鼓励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甘于寂寞的学者潜心研究,并为其创造好科研条件。”
此外,王乃彦表示培养科学创新精神还应注重科学道德,不浮夸,鼓励教授养成扎实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打造高校良好的“创新生态”,并提升学校创新水平。
【来源:新华社;作者: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