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滇越铁路行特写:周美珍的火车

2005年11月18日 14:11

  中新社昆明十一月十七日电 题:滇越铁路行特写:周美珍的火车

              中新社记者 王林

  其实,我们并没有见到苗族女子周美珍。在滇越铁路著名的“人字桥”下,美珍的故事由她父亲娓娓道来。

  顶着南中国正午的烈日,由三十余名中法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近日来到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北湾圹乡。为迅速下降地形高差,九十多年前建成并至今仍在使用的滇越米轨铁路在此形成一个近三百六十度的巨大回旋。一座由法国女工程师鲍尔•波丁设计,一九0七年三月动工、一九0八年十二月竣工的钢铁桥梁,凌空飞架在这里两座近乎垂直的山体峭壁间。

  多年前,周美珍带着爱情与梦想,乘坐一列小火车离开屏边,远嫁他乡。“那是一九九七年冬天。”一个到这里帮人做家具的江苏小伙子带走了周美珍,那年姑娘二十二岁。周美珍的父亲,今年七十岁的周永安当时很不安,他不知道在远方,等待女儿的会是什么。于是,他带着老伴杨正芬不顾一切追了过去。结果,在长江出海口富庶的江苏南通,他们在女儿女婿的新家居住了半个多月,默认了这段姻缘。“只要一个爱一个,也不管那个小木匠是不是苗族人了。”周说,“何况,那里比我们这儿好多了。”

  年轻聪慧的周美珍很快适应了南通的生活。五年后,美珍和她姑爷带着四岁的儿子回来了。“美珍的口音变了,穿的就像一个城里人。”但是她还是像原来那样亲近她的家乡。“回来十多天,在家一天也闲不住。整天带着儿子在山里跑,小外孙也高兴得很。”

  也许是炙热的天气,也许是强烈的阳光。周永安用布满老茧和泥土的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在看似随意间拭去自己眼角的泪水。老人说,自己想美珍,想外孙。“四年多不见了,明年一定要让他们回来过春节。”

  当日,老人在指挥一辆挖掘机,平整山脚下一块大约四百多平方米的土地,他准备和不久前成亲的美珍的弟弟在新地方建盖一所新房子。“因为这里修通了公路,以后出门更方便。”老人说,家里钱基本够了,乡亲们也很帮忙。如果顺利,明年春节就可以搬家。

  周的侄女周美芬说起堂妹周美珍,一脸的自豪。她说,过去方圆几里的人都知道妹妹漂亮、心高,她嫁走后,让不少悄悄爱她的男子伤心好久。“不过,美珍现在可是村里最好过的女人。上次她回来脸也白,人也胖,大家都快认不得了。”

  山脚边,南溪河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在高天流云映衬下,仰望与埃菲尔铁塔同一时代的人字桥,让人目眩神迷。从水面到人字桥高差只有一百多米,但从水边沿着陡峭的山坡登上一侧山腰的隧洞,却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踏上跨度有六十七米,被世界桥梁史称作无与伦比的杰出与天才之作的人字桥,不禁感慨万千。站在桥边俯瞰大地,山谷中的南溪河显得蜿蜒纤细,整座桥像一把打开的剪刀,轻盈而坚固地站在两山之间。

  怎样让一座山与另一座山接轨?答案是“人”。(完)

 
编辑:邱观史】
  相关专题:中法记者联合重走滇越铁路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