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血吸虫病在中国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呈上升趋势。日前,笔者特地来到安徽南陵县血吸虫未控区进行了采访。
南陵县血防站负责人对目前的血吸虫防治工作不敢乐观。他说:“尽管每年都灭螺,却从来没有消灭过血吸虫。”除了全球气候变暖,利于钉螺与血吸虫繁衍这个因素外,还有由于人们对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农民普遍要求药物灭螺以不影响农副业生产为前提。
防治血吸虫病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所幸南陵县已采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水泥沟渠硬化、改水改厕、人畜查治、查灭螺与健康教育等措施,并逐步提高人群查治覆盖面,及加大对易感环境药物灭螺的力度。
血吸虫生存链(链接)
人或家畜得了血吸虫病,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在温度10摄氏度以上、有水的情况下,虫卵就孵化成毛蚴———一条毛蚴主动钻入钉螺体内,可以繁衍为成千上万条尾蚴———尾蚴钻出钉螺漂浮在水面上,人或家畜接触含有尾蚴的水体(疫水),尾蚴会在很短的时间内(3—10秒)钻入人体,使人、畜感染血吸虫病。病人、病畜粪便再污染水体,又形成上述的流行环节。
钉螺是传播血吸虫病的惟一中间宿主。人与人直接接触不会传播血吸虫病,只有通过接触含尾蚴的水(血防上简称“疫水”)才会得血吸虫病。因此,最有效的血防措施是灭螺,最好的个人预防就是不要接触疫水;非要接触疫水不可,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作者: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