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十一月十四日电(记者王林)九十三岁的王玉梅老奶奶坐在碧色寨火车站的长椅上,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她苍老而慈祥的脸庞。她说,十五岁时就从遥远的家乡云南陆良县嫁到这里,一晃,七十多年过去了。
碧色寨,一个美丽的地名,一个今天要拂去历史尘埃才能感知它往昔辉煌的地方。十一月十三日,中法记者滇越铁路采访团一行三十多人来到这里。乍一看,位于云南蒙自县草坝镇的碧色寨实在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房屋低矮破旧,居民老气横秋。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官员包震德却说,碧色寨不可小觑。
包震德介绍称,一九0三年,清朝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在法国人主持下,云南省会昆明至越南首府河内的滇越铁路开始动工修建,这条中国西部的第一条米轨铁路在穿越无数的高山河谷后,于一九一0年全线通车。从那时起的三十多年时间,碧色寨一直扮演滇越铁路沿线第一大站的角色。等待运输出国的大锡、皮毛和大米装满了仓库,火车的汽笛声,搬运工的号子声昼夜不停,法、英、美、德、日本和希腊人接踵而至,纷纷在这里开设洋行、酒楼、百货公司、邮政局。每天有四十余对列车在此经停,拉人装货,洗车加水,热闹非凡;美女富商,洋酒咖啡,错落杂陈。其开放和繁华程度,在滇南一带无首屈一指,昆明人、越南人艳羡地将其称作“小巴黎”。王玉梅老奶奶的回忆也是一个佐证。她说,自己那些年“见到了一生中最多的外国人,见到了灯光最亮的晚上。”
在另一群老人断断续续地叙述中,记者得知,碧色寨车站被写进历史的一个轰动事件发生在一九一五年冬天。那年的最后几天,当时,逃离袁世凯软禁不久的蔡锷将军,从境外辗转回到云南,乘坐列车途径碧色寨时遇刺,但幸免于难。几天后,蔡锷通电讨袁,宣告独立,并组成护国军。
抗日战争时,民国政府为防止日军北上,下令拆除了碧色寨至中越边境河口县的这段铁路,碧色寨由此元气大伤。进入五十年代末,草坝至雨过铺米轨支线建成,同时拆除碧色寨至蒙自的车轨,碧色寨车站的中转功能自此衰退,一下子从特等车站沦为四等车站,昔日的繁华喧闹成为绝响。
这天下午,因为是碧色寨历史的见证者,正在阳光下闭目养神的王玉梅老奶奶受到一群不速之客的打扰。中外记者连珠炮似的提问让她疲惫不堪,并有些厌烦。这个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老人最终迁怒于不停拍照的摄影记者。她恼怒地称,这些年城里人外国人又开始往这里跑,带着照相机在村子里乱窜,照我们老人,照我们的老房子,可“不见有一张照片送回来。”
黄昏中,当日白天的最后一辆列车在碧色寨短暂停留后,渐行渐远。傍山而建的村子,老街拥挤不堪。许多人家的屋顶飘起了炊烟。劳作一天后的村民们在各自门口谈论家长里短,亲切而随意。众多的狗和偶见的牛默不作声,各行其道。王玉梅老奶奶终于摆脱了记者们的纠缠,她迈动裹足后畸形的小脚,在不太整齐却光滑异常的石板小径上蹒跚回家。
除了因为现在每天只有两三对列车经过而使人略感寂寞外,看不出四十岁的铁路工人姜勇对他的工作和工作环境有什么抱怨。这位两个女儿的父亲沾沾自喜地说,他的两个女儿都在外地读书。在工作之余,他和大他两岁的妻子向周围的人们出售他们制作的早点。他说,自己一生下来碧色寨就这样。“这里本来就不是巴黎,本来就是铁路边的一个小村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