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增刊27日公布了2005年全球大学排行榜,美国哈佛大学名列第一,中国的北京大学名列全球第15位,超过日本的东京大学而名列亚洲第一。
对于这个排名,肯定会有人沾沾自喜。去年《泰晤士报》把北京大学排在第17名的时候,北大网站和校刊当时立即就给予了转载,有论者还刊文评述,说这个排行榜表明我们的高等教育在“不断进步”,“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迈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现在,北京大学从去年的亚洲第二跃为亚洲第一,新华社的这个消息一出来,各个大小媒体无不竞相转载。对此,反倒是北京大学的一些教授相对比较冷静。陈平原教授说,“这个排名所肯定的,不是北大的科研成果,而是中国在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地位”。
我并不是说《泰晤士报》的这个排名有猫儿腻,或者不科学。在它的各项指标中,反映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指标有教学评估、获得第一学位或更高学位的学生比例、毕业生去向和毕业率,权重高达55%,而科研评估仅占15%。由于英国政府拨款重科研而轻教学,《泰晤士报》为了扭转这种“倾向”,促使学校搞好教学工作,平衡教学和科研两者的比例,才有了这种指标设计。如果我们只闻其一、不闻其二地对它进行不切实际的解读,恐怕就要贻笑大方了。而如果单就学术实力而言,北大清华是否真能超过东京大学,怕很多人都会表示怀疑。
有人说中国人有诺贝尔奖情结。其实,我们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术排名情结和“国际一流大学”情结……这可以说是转型社会的一种“发展焦虑”。
【来源:潇湘晨报;彭兴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