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省文物局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古建筑负责人白某在接受采访时称,目前平遥古城墙有50多处“险情”,其中26处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而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修复,坍塌隐患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
清末蓝砖补好南城门
去年10月,平遥南城门一段长约15米左右的古城墙轰然坍塌;今年9月末,平遥古城墙又一次倒地,对于平遥城墙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内两次坍塌,有关部门的常用解释是,前者是清末“豆腐渣工程”,后者由于连续大雨造成墙体脱落。
“南城门的城墙在今年十一黄金周前已经全面修复完毕。”山西省文物局文保处处长董养中介绍,去年10月17日坍塌的一段长约15米左右的古城墙,已经用清末蓝砖修复好,“蓝砖由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专门物色的烧砖师傅,严格按照清道光年间的古砖标准烧制而成。”
“烧制、晾晒、风干、窑烧、水漆……”董养中说,为了能在今年一开春就开始古城墙的维修工作,从今年1月开始,20名烧砖工人天天忙得焦头烂额,赶制清末蓝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事实上,去年平遥南城门坍塌的当天,专家组就赶到了平遥,而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制定的抢修方案于去年10月底就上报到中央有关部门,抢修工作也于去年11月初正式开始。但是,在完成了施工现场清理和对疏松的砖的拆卸后,古城墙墙面的修复却不能进行。“当时气温太低,砌墙的夯土干不了,对工程不利。”
备料工作却一直没有间断。“南城门倒塌后,专家对坍塌的墙面细致分析后发现,组成墙面的砖有六七种不同的规格,有些是明代的规格,有些是清初的,还有清末的。这说明这段墙面在历史过程历经了多次维修。”董养中强调,砖块规格不同,砌成的墙面就会不平,更容易发生险情。于是,在不能进行城墙修复的寒冷冬天,山西文保处决定先把城墙修护所需的砖块准备到位。
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当气温回暖后,平遥正南门古城墙修复全面动工,工程在十一黄金周来临之前全部完成。
险情评估,评出50多处“病患”
“南城门坍塌之前没有任何痕迹,所以一点保护措施都未能实施。”为了防止墙体内部被忽略的问题再度重演,从去年11月开始,山西省开始酝酿选择城墙险情勘察单位,对平遥古城墙各段墙面保护状况进行全面的险情评估,最后评估出了50多处“病患”。
“当时,全国众多单位表达了承担平遥古城墙勘查工作的意愿,但由于很多单位采用传统的钻孔、取样等方式,平遥政府一直没有敲定具体单位。最后,曾经成功完成铁路地下无损伤探测的中国冶金研究院被选中。”所谓的无损伤勘察,主要是根据核子共振原理,用现代仪器来分析墙体结构。
据董养中介绍,平遥县政府委托中国冶金研究院的整个勘查工作从1月中旬就开始了,持续将近半年。而在农历新年前,研究院还提前拿出一个概括性的检测结果,明确指出平遥古城各段墙面的状况,帮助平遥古城管理处在春节期间控制各处游人数量。
今年7月,最终勘察结果公布,在平遥古城的瓮城、角台、马面、大墙及便门等处存在危险点50多个,其中特别严重的危险点26处。“目前,50多处隐患均没有得到任何前瞻性保护,9月底坍塌的一处就是26处中的一处。”山西省文物局古建筑负责人白某称,特别危险的那26处城墙,在没有及时、妥帖的补救措施的情况下,只要稍稍遇到外界的影响,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资金不足,“隐患”城墙没钱修复
在平遥古城墙第一次坍塌时,当时接受记者采访的山西省文物局工作人员透露,坍塌事件责任主要因为保护资金不到位———当时平遥古城主要由当地旅游部门经营管理,文物保护只能等待国家拨款;而第一次古城墙坍塌事件发生后,虽然平遥县组建了“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但最终能够真正用于保护的钱却不多。
据悉,在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之前由旅游公司承担的“一票制”管理职能,交由委员会办公室行使,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门票收入全部上缴财政,设立财政专户,将国有文博单位的收入全部用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但是,在理顺了古城管理体制后,文物保护并没有多出多少“羹”。
平遥县文物局李树盛局长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门票收入29.7%将返还给个人景点(平遥县一部分景点为个人开发,施行“一票制”后需返还给这些景点一部分门票收入);再扣除文物局、旅游局人员工资、公务费用、旅游宣传费用;剩余的才能用于文物保护。
平遥县文物局透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有关部门对平遥进行过一次大修,但申遗成功后反而无足够资金进行修复。
白姓负责人介绍,9月底坍塌的平遥城墙一段,同样因为遇到资金困境,至今仍在等待修复。
【来源:新闻晚报;作者:谢飞君】
相关链接:平遥古城
位于晋中平原的平遥县城,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被联合国批准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782年的周宣王时期,西周大将尹吉甫曾屯兵于此。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原西周旧城基础上扩建到今日的砖石城墙。古城池平面呈方形,城墙围长6157.7米,约合12.3华里。由于瓮城共有6座,形成乌龟形状,故有乌龟城之说。
平遥从明末清初,成了全国金融城市之一,曾经繁荣一时。那时首先在平遥创办了一种“票号”行业,专营汇款业务。当年平遥以“日升昌”为首的八大票号,被誉为“汇通天下”,在全国17个省的45个城市设有分号,有的票号甚至和美国纽约、旧金山也有汇兑业务往来。这批在平遥靠汇兑业务发家的富商大贾,为了显赫门庭,争相建造华宅和铺面大院。当时,城市风貌有“小北京”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