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60周年,在纪念这一伟大胜利的时候,台湾有一部分民众的看法与我们不同,我想和他们进行对话,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光复”还是“终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把被他们侵占的中国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从此,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当然应当称为“台湾光复”。几十年来国民党当局都以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可是,到了李登辉当“总统”、陈水扁当台北市长的时候,便以“终战”取代了“光复”,至今台湾当局仍然坚持“终战”的用语。
所谓“终战”,是日本人“发明”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所谓《终战诏书》,即“大东亚战争终结之诏书”,表明他们不承认侵略,不承认失败,不承担战争责任。李登辉、陈水扁以及一些甘当“日本臣民”的“台独分子”也说“终战”,他们目的在于:不承认当年台湾已经归还中国的事实,企图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为分裂主义的目的效劳。
二、台湾光复与抗战胜利有没有关系?
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牵制和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可是,日本人向来不承认战争的失败,他们说“我们败于美国的核弹”。台湾有些人完全接受日本的观点,他们认为打败日本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并且叫嚷“完全是因为美国打败日本,中国人一点功劳都没有”。至今还有人在《自由时报》上发表文章写道:“中国之所以胜利,不是因为打败了入侵的日本而终结二战,相反的,是美国对日投下两枚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抗战”并没有“胜利”可言。所以,是“二战终结”,不是“抗战胜利”。这种论调也影响了一部分台湾同胞。
实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击时间最长、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从1937年至1945年,盟国毙伤日军195万余人,其中中国战场毙伤133万余人,占日军伤亡人数的70%。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力量“拖住”了日本侵略者,为反法西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点,当年美国、英国和苏联的领导人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还说,美国“忘不了中国人民在7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
英国首相邱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苏联领袖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当然,“屈原”(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和“苏武”(苏联参战)对于日本的投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日本投降找到了“下台阶”,当时日本的海军大臣米内光政说:这两件东西是“天赐礼物”,让日本可以顺理成章地结束战争。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确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中国毕竟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惨重的损失”“巨大的牺牲”与“伟大的胜利”并不相悖,不能因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否定了胜利的结局。只有在抗战胜利的前提下,日本才不得不把被他们侵占了50年的台湾归还中国。胡主席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不容否定的。
三、台湾光复与台湾民众有没有关系?
有人认为说纪念“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就会把功劳归于国民党,归于大陆,而与台湾民众则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
是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台湾民众的处境不同,有的参加抗日,有的加入日本的军队,有的是在日本统治下的一般平民,有的则是日本人的“协力者”。怎样看待他们在抗日战争和台湾光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似乎需要进行一番考察和分析。
参加抗日的人士,包括前来参加大陆抗战的台胞,他们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毫无异议的。但是,实际上台湾参加抗日的不仅是这一部分人,50年来台湾的抗日,有数十万人牺牲,他们也为抗战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但是,应当指出,和大陆地区一样,台湾直接参加抗战的人士毕竟是少数。
台湾与大陆广大民众一样,没有直接参加抗日,但都为祖国的抗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当时台湾民众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遭受“亚细亚孤儿”的命运,他们更应当得到人们“同情的理解”。他们的处境与大陆沦陷区的民众有些相似:无法参加抗日活动,但也不愿当顺民,只好忍气吞声地等待日本的失败。两岸同胞都为祖国的不幸而作出了牺牲。不过,与大陆沦陷区相比,台湾同胞受苦难的时间更长。
总之,除了极少数亲日派以外,绝大多数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一样,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做出了贡献或牺牲。牺牲也是一种贡献。两岸同胞有过遭受日本侵略、抗战获得胜利的共同命运,同时,又经历过不同的处境。所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们对于部分台湾同胞由于处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复杂心态,应当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两岸同胞需要“同情的理解”,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互相包容,一同向前看,逐渐凝聚共识,共谋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摘自香港成报;作者:陈孔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