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庄十月二十三日电 题:经济透视:“手中有粮,遇事不慌” --保护基本农田 确保粮食安全.
中新社记者 赵胜玉
一九九四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长达一百四十一页的《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布朗认为,中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对农田的大量侵蚀、破坏,加上每年新增加一个北京市的人口,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为了养活十多亿的人口,可能得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可能引起世界粮价的上涨,中国将无法养活自己。
尽管中国的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但是这种命题的提出,对人均耕地仅为一点四一亩、只有世界人均水平四成的中国来说,无疑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粮食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外部,必须立足于国内自给。中国只能靠自己养活自己。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第一资源,养活中国人只能靠中国的地。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持续的经济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不正确发展观,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使中国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正在大量减少。
据统计,从一九九六年到二00四年,中国耕地已从十九点五一亿亩减少到十八点三七亿亩。
数量不断减少,现有的耕地质量也不容乐观。全国现有基本农田的耕地中,中产田占四成,低产田占百分之三十二,相当数量的基本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专家认为,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到二0一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要恢复到五亿吨以上,到二0三0年要达到六亿吨左右。作为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基本农田面积必须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现有基本农田不能再减少。
与这种需求相对应的是,由于生态退耕、经济社会发展占用和后备资源不足的状况并存,基本农田保护的压力在不断增大。目前全国基本农田已不足十六亿亩。高质量的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面临建设占用的压力不断增大,并且这些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短缺,补充难度越来越大,基本农田现状不容乐观
专家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人口大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耕地资源紧缺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供给的需求,都决定了对粮食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都必须始终把保护耕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政策目标,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
温家宝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就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随意调整和占用。”
刚刚结束的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称,中国将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他说,今后要发挥规划控制作用,稳定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和布局;规范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落实保护任务;开展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帐、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以建设促保护;加强监督管理,稳定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区位;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政策创新,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正所谓"手中有粮,遇事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