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去世后,上海作家协会为纪念这位文学巨匠,提出设立“巴金文学奖”的建议。对此,巴金女儿李小林明确表示反对。理由有二:一方面,巴老生前为人非常低调,不喜欢如此张扬;另一方面,巴金清醒前就表达过,认为国内文学奖项已经有点太多。”(10月20日《北京娱乐信报》)
以巴老的文学成就、人格魅力以及在海内外享有的广泛声誉,设立“巴金文学奖”,恐怕没有人会提出什么异议。有媒体报道,早在巴金90诞辰时,四川省作家协会就打算以巴金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坚决不同意。这次巴金女儿再次明确表示反对以设立文学奖项的形式纪念巴老,不仅体现了巴老淡泊名利、不事张扬良好家风的传承,而且折射出巴老及其家人对文学奖的深刻认知。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能列得出名的文学奖项已超过百种,并每年新添的数目也为数不少,林林总总的奖项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动辄冠以“全国”、“中国”甚至“全球”名目的文学奖项,分发出去后,既引不起社会的重视,在读者中也没有什么反响,不过成了某些借评奖以牟利和借评奖以谋名者便捷的晋身之阶而已。奖项一多,真正有分量的好作品反倒被湮没了。奖项滥设的结果,必然削弱真正的文学艺术评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鼓噪华而不实、追名逐利的浮躁之风,甚至隐藏着腐败与欺诈,戕害文艺的繁荣。
如果每一个文学奖都能推出一两部或几部,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读者认同的优秀作品,任何一个文学奖的设立都是必要的。但遗憾的是,声势造得越来越大、看似越来越红火的众多文学奖项,并没有奖出多少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优秀作品来。倒是有不少获奖作品,既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得不到读者的认可。通过频繁的文学评奖来“繁荣”文坛,实际上带来的可能是创作生态的灾难———追求的是现实功利而不是文学质量。
其实,评奖数目多少并不影响奖项的影响力。诺贝尔文学奖多数时候只评一个人,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也只评一部小说,但往往都能在世界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不少作品成为不朽的名篇佳作。素有“中国诺贝尔文学奖”之誉的“茅盾文学奖”,也曾评选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平凡的世界》、《将军吟》、《白鹿原》等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作品。然而,今天重提“茅盾文学奖”,普通读者有几人能知其评选出的获奖作品?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廖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