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十月十九日电 题:巴老您没有走
——忆采访巴金回成都家乡省亲旧事
中新社记者 肖龙联
金秋十月传来噩耗,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悲痛心情难以言表。十八年前,时年八十三岁的巴金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成都探亲访友,我作为被特许的记者全程采访巴老在四川的省亲活动,目睹了巴老的风采,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巴老这次回乡,立下“约法三章”:一、不接受任何记者采访。二、不接受宴请。三、不参加任何会,包括欢迎会、送别会、报告会。经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巴老的侄儿李致与巴老家人协商,特许我作为巴老家庭中的好朋友参加和采访巴老的省亲活动。当时只有我和当地媒体两位记者获此难得的机会和殊荣。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初,巴老和我第一次见面是在成都金牛宾馆,一见面,李致部长向巴老和女儿李小林特别介绍了我,说:“小肖是中新社记者,是我的好朋友。”巴老与我握手后,双手拄拐杖笑着对我说:“欢迎,欢迎,中新社记者我还有一个朋友”。是上海分社的陆谷苇吗?我问道,巴老笑着点头。亲切、慈祥、随和、友善,这就是巴老第一次见面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十一月十三日,巴金偕女儿、女婿在老友张秀熟、老作家沙汀、马识途陪同下,兴致勃勃地驱车来到位于成都市东郊的李劼人故居——菱窠参观。步入庭院内,巴金一行参观了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亲手塑的李劼人塑像。劼人的汉白玉胸像耸立于天然画境之中,袅袅垂柳偎依,绿绿芭蕉相伴,池水清清,花草芬芳。巴金停立于塑像前许久,凝视着劼老深邃的目光,记者看到,巴老眼中泪光闪烁,此刻,巴老是在回忆昔日他们之间的情谊?还是为未能在劼人生前相聚菱窠而遗憾呢?之后,巴金同张秀熟、沙汀、马识途并肩而坐,在劼人塑像前合影留念,还与家人亲属一道在劼老像前留影。紧接着,巴金一行参观了李劼人生前的书房、卧室、文物及劼老夫人墓地。
在休息室里,巴金与张秀熟、沙汀、马识途三位老乡大摆“龙门阵”。四老说古道今,情同手足,气氛热烈。当管理人员请巴金为李劼人纪念馆题字留念时,巴金笑着说:“按岁数来吧,张老该第一个,我该第二个。”轮到他时,他用微微颤抖的双手写下了“劼人老兄,我来迟了。”巴金年长于李劼人,但却称他为兄。巴老虚怀如谷的胸怀留在字里行间。巴老的题词,作为我当天采写巴老参观劼人故居通讯的标题。
参观快结束时,成都市党政负责人专程来菱窠看望巴金。他们代表全市民众欢迎巴金返乡省亲。巴老笑吟吟地作答“谢谢乡亲,不敢当,不敢当。”时任中共成都市委书记吴希海,向巴老赠送了成都产的中国名酒——“全兴大曲”和一盆已栽培了二十年之久的“铁足海棠”。此乃蜀中所产花木,历来为诗人墨客所赞。巴金的侄儿李致对他说,你不是要带家乡的土吗?这盆景既有家乡的土,又有用家乡的土栽的家乡花木。此语一出,满座掌声、笑声。当成都市的负责人邀请巴金多回家乡看看时,一辈子讲真话的巴金说:“身体不行啦。”李致说:“他原来说是最后一次回家乡看看,但现在看来,在老家身体很适合,比预想的好。”马识途接过话题说:“他还要回来。艾芜 沙汀、我和巴老已约定在张秀熟老人百岁之期时,重聚蓉城,为张老做百岁大寿,他岂有不回来之理?”在座诸老露出会心的笑容,巴老频频点头称是。
巴山蜀水,孕育了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人物郭沫若、巴金以及艾芜、沙汀、马识途等。此次巴老回乡省亲与当时健在的艾芜、沙汀、马识途以及史学家张秀熟相约在成都附近的新都桂湖畅游,成为轰动全川乃至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我采写的《巴金五老游桂湖》记录和见证了当时生动情景。此后几年,艾芜作古,几天后,艾芜的好友沙汀去世,张秀熟也相继谢世,当时聚会游桂湖的五老,只留下九十一岁的马识途至今健在。
巴金此次省亲活动,还到了成都市西郊的百花潭公园,审看了以《激流三部曲》小说生活原型而修建的园林“慧园”建筑群模型,巴老看得非常仔细和认真。巴老专注的神情和写在脸上的亲切笑容都被我定格在镜头中。
省亲结束,分别前夕,我和当地报纸的两记者和巴老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在成都金牛宾馆,巴老下榻的房间里,我们提议,与巴老合影留念,巴老笑着说,好、好,大家照个相。巴老坐在卧室会客厅正中的沙发上,旁边是女儿、女婿、侄儿李致和省委宣部新闻处的一位官员,左侧是我,右侧是当地两位媒体记者,我们三位记者轮流照相进入画面,这一刻,留下了难忘的瞬间和珍贵的记忆。
巴老捧着家乡滚烫的热土,装着乡亲浓浓的深情,带着还要回来一次的心愿,怀着对家乡无比眷恋的情结,告别了蜀中。从此,巴老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巴老,您是家乡人民的优秀儿子,您是巴山蜀水的骄傲,您离开我们,不,您没有离开我们,抹不去的回忆永远留在我们脑中,您的精神永远在我们的心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