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场系统并不是要等到飞船着陆时才开始启动,在飞船点火升空之时,我们就开始紧张工作了。”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已建成包括5个分系统的完备体系,5个分系统分别是主、副着陆场分系统,陆上应急搜救分系统,海上应急搜救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和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侯鹰说,由于飞船在上升段、运行段和返回段均有可能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应急返回,因此,着陆场系统在飞船点火升空至降落返回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做好随时迎接飞船返回的准备。
侯鹰介绍,按照时间顺序,飞船在上升段将依次飞越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和江苏7个省、自治区,航程约1860公里的广阔地域。根据飞船可能出现的故障特点和航区的地理特征以及航区机场分布情况和飞机活动范围,分别在酒泉、银川、榆林、邯郸设置了应急搜救点,各负责300公里到700公里氛围内的应急搜救。
在飞船发射前,各搜救区搜索救援人员已经登机待命,当飞船应急着陆在本责任区时,根据北京指挥中心关于返回舱落点的预报和北京指挥部的命令,直升机将迅速起飞,在预报落点上空搜索返回舱发出的无线电信标信号,确认发现目标后,直升机在着陆现场降落,搜救人员按照程序对航天员展开救援。
对各应急搜救点来说,飞船发射后的这一段时间,是惊心动魄的10分钟。侯鹰说,飞船上升段运行260秒后,酒泉搜救责任区任务解除,370秒后银川搜救责任区任务解除,449秒后榆林搜救责任区任务解除,544秒后邯郸搜救责任区任务解除。
除了陆上4个应急搜救区,着陆场系统还分别在黄海和东海海面、太平洋洋面设立了3个应急搜救区。海军、交通部救捞局和海军航空兵在飞船发射前,向各搜救区派出了一定数量的救捞船和巡逻飞机及直升机,在指定海域待命。各救捞船均配备了短波/超短波电子定向仪和自动化打捞网,确保在任何海况条件下具备搜索返回舱和救援航天员的能力。
“陆上和海上7个应急搜救区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应付飞船上升段大约10分钟内的应急情况。”侯鹰说,“虽然我们为了10分钟准备了两年,但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够降低航天员的风险。”(据新华网报道,作者:李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