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监督公车的根本是监督公权

2005年10月11日 09:28

  《成都商报》10月9日消息,该报记者于国庆长假结束前夕在成雅高速公路路口调查清点,一个小时的统计时段内,共有35辆挂川O牌照的小车经返回成都。隐去倒数第二个数字后,相关车牌号在报纸上曝光,报社欢迎有关单位或人士电话联系并说明情况。一位自称某水电站工程负责人的人士打进电话,声称其中一辆车是他去成都汇报工作所用,顺便带孩子到成都上学;而此前记者的调查中,孩子的说法却是“去海螺沟玩”。

  据知情人士介绍,挂川O牌照的车可能属于机关,也可能属于企事业单位,但应该都属公车无疑。因此,记者这次对川O牌照小车的清点,可以看作是对节假日期间公车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成雅高速公路仅仅是成都众多出入口之一,短短一小时内返程公车就达35辆,从这个角度看,公车私用的情况是严重的。具体到每一辆车,仅仅根据记者在路口的清点,显然不足以成为违规使用公车的证据。或许正因为此,报纸才要求相关单位和人士打电话说明情况;也正因为此,报纸在公布车牌号时,不得不将其中一个数字隐去。报社这种做法固然出于稳妥起见,但是见证了对公车使用进行舆论监督的困难、繁琐甚至无奈。

  媒体对车辆使用情况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车主随便编一个理由,记者无从考证。媒体监督的实质是公众监督,记者暗访的情况被公车使用者单方面的“解释”所抵消,揭示了公众监督的困境。近年来,为了动员公众监督公车使用,各地使出了不同的招数:有设立举报电话的,有扛着摄像机到酒店门口拍摄的,有将公车喷上“公车”标志的。但显然,这些做法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酒店门口的公车被遮上布罩之后,拍摄者就无计可施了;尽管被喷上“公车”标志,但对不断移动的公车而言,公众很难实施监督。

  公众或媒体对公车使用的监督之难,关键在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造成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又在于权力运行的霸道和封闭性。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如果领导干部想做什么、做了什么,都只有本人或者身边工作人员知情,那么,公车私用就会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试想,在公共权力未得到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在掌权者看来,借公车去去酒店、送送孩子、旅游观光,能有什么大不了的?

  公车使用只是权力运行的一个细节,但这个细节无比真实地揭示出了公众对规范公权运行的期盼。要监督公车使用,绝不能就事论事,仅仅拿车子做文章。公车不姓公,在于权力不姓公。监督公车的根本,在于监督公权。

  (来源:中国青年报;巴山牛)

 
编辑:邱观史】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