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市场历来有“金九银十”的说法,在上海,低迷的“金九”过后,一场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房产展示会敲开“银十”的大门。10月3日,2005年上海房地产秋季展示会开幕,首日吸引5万余人次,并有591套房签下购买意向书。一成首付、原价退房、差价补偿等营销战术纷纷现身。经过半年多的僵持,楼价终于“破冰”下行。
展示会之外,消费者与开发商开展另一场角力———房产团购风起云涌。在上海,今夏以来,就有多场房产团购活动悄然进行。“十一”黄金周期间,上海同时有数个网络发起的数个“房产团购”活动展开,尽管成功者寥寥,但消费者团购热情不减。
“房产团购”一词最初出现在海口。2003年,海口的一些楼盘兴起集体买房,这就是房产团购的雏形。当时还只局限于亲朋好友之间的“搭伙买房”,用大订单方式减少购销环节,使开发商让利于消费者。
上海如今也悄然兴起“房产团购”热潮,大多是由专业中介商和媒体组织,规模也大大超过海口,似乎给低迷中的上海楼市增添了几分生气,成了2005年夏秋之交上海房产界最热门的话题,有人甚至说是挽救房地产市场的“强心针”。
这是真的吗?
消费者、中介与开发商的拉锯战
“十一”黄金周前夕,沪上著名房产网站“搜房网”有网友正自发组织“锦绣华城”团购。据发起者之一的小D说:“原来是搜房网组织的团购,我看到了很兴奋,当即报了名,然后耐心等待看房通知。”直到团购前两天,论坛上才贴出一条语焉不详的看房通知,没说看房网友集中的时间和地点,只简单要求带好3万元定金。其他网友告诉小D,他们早已从开发商那里提前获得团购的优惠信息。
小D有些担心。但是,团购诱惑实在太大,看房那天,小D还是很早赶到浦东的售楼处。
现场一片混乱,开发商态度很强硬,坚守九七折的优惠,每平方米才便宜不到200元。“现场根本没有人组织我们和开发商谈判。一位网友因为砍价过于积极,被开发商以‘影响销售’为由几次警告。”组织者声称会有几百人去看房,结果到的才几十人。
“有人说,搜房网是向开发商收取费用的,维护的是开发商利益。既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组织真正的团购呢?”
小D联系了网友“雪儿”,在论坛上发出召集团购“锦绣华城”的帖子。小D颇有信心,他的父母当年购买这个楼盘时,90多平方米,总价不到50万,现在涨至1万元平方米了。他认为,该楼盘完全有降价空间,“现在毕竟是买方市场,开发商最终会妥协。”
召集帖发出的当天就有5人加入。而开发商的承诺是,只要有10人以上团购,就可以优惠。可是后来非但没有新网友加入,原来的积极参与者也纷纷退出,只剩下“雪儿”、小D和另一位网友。与开发商的接洽陷入僵局……
失望中,小D提议,大家罢买半年,与开发商的“不降价”联盟相对,组织“不买房”联盟。
谁在力挺“房产团购”?
“房产团购”成功者寥寥,但是,仍有后继者不断从网站上、媒体的房地产版上、房产中介机构的广告上冒出来,临时的中介组织机构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在上海,影响较大、关注度较高的几次“房产团购”,分别是由专业房地产网站“搜房网”和团购网站“上海团购网”策划组织。
“市场对于自住中低价位的房源需求很大,团购自然有市场。”网站营销负责人钟先生说。
上海团购网的负责人邓华金也看到“房产团购”诱人的市场前景。该网在汽车和建材方面的团购业务颇成熟。“房地产符合团购商品的要求,是大宗的、需要专业知识指导购买的商品。”邓华金说。
各大房产中介机构也不愿意错过商机。在房产中介机构21世纪房产的主页上,也有“团购”的页面,列出许多热点楼盘。在二手房市场成交萎缩,房产中介机构越来越寂寞的今天,他们期望“房产团购”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组织过“房产投资团”的媒体房地产专版也加入了“房产团购”淘金行列,以期获得营销代理和房产广告的双重效益。
但是,仅有热情是不够的。
负责21世纪房产“团购”业务的叶先生坦承,房产团购困难重重。消费者需求不一,很难满足;另一方面,开发商也要竭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邓华金也认为,团购不能取代零售业务的个性化服务。“团购”与“零售”应该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掌握着“零售”的房产开发商们愿意与邓华金们互为补充吗?从小D们的经历看,房产商似乎并不热情。
但是,在由媒体组织的团购活动中,开发商倒不掌握主动权。开发商往往把团购当作吸引人气的手段,不会寄希望靠团购来拯救低迷楼市。
会否成为房产投机手段?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俞忠英认为,“房产团购”现象的出现,顺应了目前的市场需要,既可以解决开发商资金周转问题,盘活资金,又能够满足团购者的购房需求。但他关心的是,“房产团购”会不会产生另一个问题: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无力购房,团购亦无济于事;而大批高收入者却可能通过团购,大量平价购买房产囤积,因此“团购”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变相的投机手段。
上海房交所一位专家则认为,“团购”成为变相投机手段的可能性不大。参与团购的楼盘基本上都是普通商品房,如果团购群体和目标发生变化,相信政府会采取相应政策。“团购”可以帮助提高楼盘的关注度,提升消费者购买欲望,但能否形成销售事实,还需要看楼盘价格、品质等各方面因素。(来源:人民日报- 《华东新闻》;作者: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