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相连,闽台商缘就像抽刀难断的浩浩流水一样难以阻绝。一湾浅浅的海峡见证着世事沧桑,也见证着闽台两地经济往来的悠久历史。
闽台经贸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福建东海岸与台湾西海岸考古发掘中发现许多十分类似的人类活动的遗址、遗物,说明闽、台两地早期人类就有一定的经济交往。”厦门文史学专家洪卜仁老先生说。
“事实上,从商、周时期,闽、台两地的人员交流和生产技术的推广就有所加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石正方说。当时,福建输入台湾的青铜工具和青铜武器,提高了当地的生产能力;汉晋隋唐时期,福建与台湾之间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宋、元时代,台湾在行政上开始归属福建辖区,闽台经济交流更趋频繁,商业贸易往来日渐繁荣;明、清两朝,福建向台湾的移民经久不衰,两地的生产技术、农业品种交流及商业贸易往来急剧增长;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统一台湾,都进一步强化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往来。“日据”时期,闽台的经济往来仍然没有割断。及至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两岸政治、军事对峙,即使是台海关系最紧张的时候,依然是“人不通船通,船不通货通”,闽台商缘从未真正中断。
文史专家考证,历史悠久的闽台区域贸易,大体上可以分为六个各具特点的时期:宋初至明代万历年间为第一个时期,双方的贸易采取以货易货的方式为主;西方殖民者窃据台湾为第二个时期,闽商不再能与台胞而主要是与西班牙人和荷兰人贸易;郑成功父子治台为第三个时期,贸易方式主要以走私贸易为主;台湾收入清政府版图,实现全国统一为第四个时期,闽台贸易出现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台湾沦陷五十年间为第五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垄断了闽台贸易;国民党政权进入台湾为第六个时期,正常贸易受到人为阻挠,间接贸易仍然保持。
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以及台湾当局对大陆经贸政策的“解禁”,在地缘、血缘、文缘关系的感召下,闽台商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和发展。从1997年开始,每年4月在厦门举行“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台交会”,是目前祖国大陆惟一以扩大对台出口为主的大型机电产品交易会,贸易成交额以及与会台商人数均呈稳步增长态势。此外,在厦门的大嶝镇,还设有祖国大陆惟一的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
20多年来,台湾一直是福建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之一,是福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厦门,更因与台湾隔海相望,成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作为台商进军大陆第一波“登陆”前沿,厦门一向被视为台商的“天堂”。
2001年,全国第一座台商会馆——厦门台商会馆竣工并开始招商。2002年,厦门的台商投资明显增势迅猛,1月至10月新批台商投资项目数和合同台资额首次超过港商投资,跃升排名榜上第一位,成为厦门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
“来厦门投资的台商与东莞、苏州的台商不同,他们大都是从小企业做起,并且在成长中不论如何拓展,企业的‘根’都深深地扎在厦门。”市台办主任黄呈建说。他认为,闽台商缘的不断深化,除历史基础、地缘条件和人文感召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福建、厦门的对台政策优势。一直以来,闽台经济整合在两岸经济合作进程中充当着实验田、示范区的角色,诸如“台商投资区”、“闽台农业合作实验区”、“定点直航”等特殊政策,在增广、加深闽台商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福建台资企业8000多家,实际到资超过100亿美元,还设立了4个台商投资区、27个对台贸易口岸。这其中,厦门累计吸引台资项目超过了2300家,实际利用台资近30亿美元,3个台商投资区设在了厦门,台资企业产值已占厦门全市工业企业产值的近百分之四十。在福建全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两岸的经贸往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一台又一台经贸合作大戏频频上演,且连连成功。据省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平均每一天都有十个以上台湾工商界考察团在闽洽谈经贸合作。
尽管台湾当局依然还有种种限制,但闽厦为推动两地合作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得到了台湾岛内各界的积极回应。不久前,正忙于竞选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和王金平,都提出进一步密切金门和厦门联系的竞选主张,王金平更是提出建立“金厦特区”,这与当初厦门特区初创之时的意图不谋而合。闽厦全力拓展两地合作、增广商缘,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促进作用,更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来源:厦门日报 作者:陈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