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苦,很累,也充满危险,但我为能够戴上标志着联合国维和士兵身份的‘蓝盔’而骄傲,更为自己是中国军人而自豪!”讲起参加维和行动的感受,一名共和国士兵这样说。几天的采访里,10余名解放军官兵讲述了他们的维和故事。记者的思绪也仿佛飞渡重洋,来到了中国维和部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从未在困难面前屈服
战乱、传染病、满目疮痍的城市、危机四伏的热带丛林……中国维和部队的所到之处,往往是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但中国军人从未在困难面前屈服。
初到当地时,维和官兵没有住房,他们顶着酷暑,站在一片废墟上承诺,“20天建成中国营地”。十几天后,他们搭建了活动房,平整了道路和操场,构筑了国旗座,开设了净水站和移动电站,还建成了篮球场、乒乓球室,并在营区种植了花草……中国工兵的速度被前来视察的联合国官员称为“奇迹”。
运输分队时常遭遇武装拦截,有一次,在爆发骚乱的地区被万余人包围。武装分子的枪口指向我维和官兵,包围的人群对车队运载的货物虎视眈眈。我维和官兵从容不迫,大声表明自己的身份并进行交涉。在义正词严的中国军人面前,拦截的武装分子和包围的人群终于退去。
面对艰难险阻,他们是铁骨铮铮的勇士;面对亲情,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的官兵身在海外,家人向他们隐瞒了父亲病故的消息,回国后他们只能在父亲的坟茔前痛哭失声;有的官兵未能等到妻子临盆,就踏上了征程;他们在和亲人通信时“报喜不报忧”,而每每思乡心切,却早已泪流满面。一位士兵的妻子这样告诉记者:“在我心目中,他就是真正的英雄。”
既是军人又是“外交官”
参与维和行动的官兵,同时担负着军人和“外交官”的双重使命。他们始终牢记,自己是来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
一辆满载乘客的汽车在中国维和营地附近发生车祸,10多名当地百姓被困在车厢内,正在就餐的中国官兵立即组织营救,终于使全部乘客成功脱险。为帮助一个土著孤儿,数百位中国官兵向他伸出友爱之手,有的为他买衣送药,有的节省下自己的口粮分给他……“中国好,中国兵好”,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中国官兵参与维和行动的每个地方。
“中国运输车队的事迹要在当地媒体上播出,让所有人知道他们;中国的工兵分队是‘整个任务区维和部队的楷模’;中国的医疗分队是‘最值得信赖的医院’。”这是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维和部队司令对中国维和官兵的评价。联合国于2004年9月授予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和平荣誉勋章”。授勋结束后,在场的全体联合国官员和其他维和国家代表长时间地起立鼓掌,表达对中国军人的敬慕之情。
参与维和行动的很多外国友军官兵,也对中国人的热情好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向中国官兵学中文,学烧中国菜,学下象棋,而中国官兵们也总是有求必应。在很多友军营地,中国的工兵、运输队员和军医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讲述不尽的英雄事迹
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委会;1990年,中国军队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1992年,中国第一支成建制的非作战“蓝盔”部队奔赴柬埔寨;2002年,中国加入联合国一级维和待命安排机制(即在规定的90天时间内,所派遣人员和装备抵达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截至目前,中国先后对14项维和行动派出3625人次的维和军事人员,现在仍有800余名官兵在外维和。在目前进行的由安理会直接领导的维和行动中,中国是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兵最多的国家……
中国维和部队有着讲述不尽的英雄事迹:中国赴刚果(金)的维和工兵分队,不仅出色完成了道路修复、基建施工、营地改建等重大任务,而且在联合国对我维和部队进行的各项检查中,合格率达100%;中国赴利比里亚的首批维和运输分队,在执行任务的8个月里累计行程110多万公里,运送人员7万余人次、各种物资3万余吨……
官兵们讲述不尽的维和故事,就诞生在这些略显“枯燥”的记录中。“行万里心系祖国,战险阻不辱使命。爱和平胸怀正义,树形象扬我军威”,这是一名维和士兵创作的诗句,也是中国维和部队全体官兵的心声。 (据《人民日报》;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