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九月二十四日电 题:烙铁纸上也生花
作者 黄瑶瑛 陆烨垭
节节高的竹子,冲劲逼人的老鹰,惟妙惟肖的老虎……一幅幅书画作品线条或粗或细,颜色或深或浅,这是作者在泉州惠安县陈炳生老先生家里看到的,真不敢想象,这是电烙铁留下的烙印。
这是烫画,也叫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源于汉代,可分为木、竹、布、绢、宣纸及葫芦烙画。烫画不需要任何颜料,它是以烙铁,经烫烙原材料使其炭化而成。
别看陈老先生已是七十岁的高龄,可是说话、作起画来还精神得很。老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画烫画,现在已经有几百幅作品,其中《群鹰会》还获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书画联展”的一等奖。
陈老先生说,刚开始学烫画时,他用木板练习,然后才慢慢用纸来烫画,纸也是越用越薄,后来,他也在一些工艺品上烫画。以前烧过的纸不计其数,手上的老茧也是给烫出来的。
为了满足记者的好奇心,陈老先生现场烫了一张画。首先,他先在白纸上用铅笔勾画了一只鹰的草图;接着预热电烙铁;然后用大号电烙铁给鹰的羽毛上色,一笔一画,或轻或重,恰到好处;接着,为了让颜色分布更加均匀,他用砂纸打磨;最关键的要属给鹰画上眼睛的时候,他定了定神,换上小号电烙铁,迅速有力地就是几笔,黑而有神的眼睛一下点亮了鹰的生命。
陈老先生告诉记者,线条的深浅、画面的虚实正是在温度的变化、力度的重轻、速度的快慢中体现出来。一副烫画,快则一两个小时,慢则需要好几天的时间精雕细琢才能完成。他说,有时为了更形象,他还用水彩上色。但是,因为这种画很少见,常常被人误以为是国画、漆画,让他哭笑不得。
陈老先生现在的打算是:一直画下去,等到时机成熟,举办个人画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