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孕育于唐,传于宋,盛于明清,是我国流传下来的四大古乐之一。9月17日至20日,一场南音盛会在福建厦门举行——
“弦管一曲知音到,千年南音乡情浓。”
9月17日至20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福建省文化厅和厦门市政府主办的海峡两岸南音展演会在厦门举行。来自菲律宾、新加坡、印尼和港澳台以及闽南地区的15个知名南音社团500余名南音弦友进行了8场展演,南音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八方弦友共奏古曲古韵
老华侨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南音。”南音古曲追随着华人的脚步,走到了世界各地。如今,唱着南音的各地弦友,汇聚厦门再吟古曲。
清丽柔曼的词曲、幽怨深沉的旋律,或情意绵绵,或慷慨悲歌,无不打动人心。听众听得津津有味,不少老人还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打起拍子跟着哼唱起来。
在首场展演中,来自台湾清雅乐府的弦友姜美玉,一曲清唱低回婉转,举手投足间尽显南音神韵。表演结束后,她激动不已地说:“真的很荣幸能够参加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活动,这是南音艺术界最好的联谊活动,来厦门演出,我终身难忘。”
除了海峡两岸的展演,其它地区带来的节目也令人鼓舞。菲律宾的长和郎君社出场表演了3个曲目。负责人蔡友声先生说,菲律宾目前有4个南音社团,每个社团的成员都在400人以上。他说:”我们长和郎君社在菲律宾已经有186年的历史,南音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海外的华夏儿女一定要把南音艺术传承、发展下去。”
维系中华儿女骨肉亲情
源远流长的南音是目前中国流传下来的四大古乐之一,孕育于唐,传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南音源自中原,传到福建以后,就在闽南生根发芽,并很快流传到台湾,成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深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喜爱。同时,它也流传到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等华人聚居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说:“南音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南音在广大的华人中具有很深厚的基础,并且是维系所有中华儿女骨肉亲情的纽带。”
流传千年的南音如今远播海外,这与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的南音社团与南音爱好者的积极努力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海内外南音艺术界交往频繁。在欢迎酒会上,记者见到来自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的李淑霞女士。李老太太已年过花甲,依然深爱着南音。她告诉记者这是第三次参加南音展演了:“我们每年都会到福建来,与这里的南音弦友交流,互相学习。”
申报世遗弘扬传统文化
南音要发展,就需要创新传播方式。泉州南音协会会长陈昇建认为,将南音纳入中小学教程是保护南音最好的手段。泉州的南音教育做得很好。迄今为止,学习过南音的学生超过10万人,开南音课程的学校超过100所。泉州师范大学在全国第一个开设了南音系。泉州已经举办了15届中小学南音比赛。他说,只有学了南音,才会懂得欣赏南音,才会由衷喜欢南音。
目前,南音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申报根据的是两部最具说服力的典籍:《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和《清客本文焕堂指谱》。而两部书是在一次两岸交流中,由台湾大学的胡红波教授带到泉州的。
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副社长郑国权先生说,当他们拿到这两部书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惊,居然还存在这么古老的文献。其实,南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不只限于两岸,范围可以扩大到东南亚、甚至全球。只有共享多方的资源,互相补充,才是促进南音发展最有效的手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