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叫夏瑞福,很高兴认识你。你叫什么名字?”昨天下午3点,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公寓里,疑似郑和水手后裔、肯尼亚19岁女孩夏瑞福这样向记者展示中文。当记者惊讶于她的标准发音时,她哈哈大笑起来,她说这是她目前会说的所有中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留学生科科长张世勤称,此后,夏瑞福将在中国度过7年留学时光,前两年学习汉语,后五年学习中医。
“中国女孩”圆了中医梦
9月7日,“中国女孩”夏瑞福带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了中国,因为她将实现自己的夙愿——到中国学习中医。
“我知道,选择这个专业,意味着学习更难的中文,但是我有信心学好中文,并把中医带回我的家乡,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夏瑞福所谓的“更难的中文”,指的是汉语教育老师告诉她的:“除了普通汉语和日常会话,还需要接触中医学的专业词汇。”而她认定的神奇中医,则来自于童年时候的记忆。
“在我的家乡拉穆群岛,有一家中医诊所,岛上的人生了病,只要诊所的那名医生帮忙在他们身上插上几根细细的银针,病就很神奇地好了……”夏瑞福说,她最初看见医生用这种方式治病,还非常小,但还是感到非常好奇。后来妈妈告诉她,那是中医,并强调说是来自先辈出生的地方———中国的独特医术。“从那时起,我就向往有朝一日我能用几根小小的银针来解决家乡人的病苦。”
母亲简单的一句话,让夏瑞福有了前来中国学医的理想。但在拉穆岛,很多孩子因为家境限制不能读大学。夏瑞福的家庭也不富裕,正因此,她的梦想也曾险些“夭折”,但由于“郑和后裔”这一特殊身份被中国媒体报道后,她的梦想渐渐变得触手可及。
去年,夏瑞福就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信,希望能够到中国学医,将来为中国和肯尼亚的友谊作出自己的贡献。2005年3月,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宣布,中国教育部已专为她特批了一个到中国留学的名额,只要她通过高中毕业证书就可到中国留学。今年6月她顺利地从拉穆女子高中毕业,一个月后,她应邀来华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她多次强调自己学习中医的理想。这使她的“中医梦”得到多方重视,终于在今年8月获得了前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学的机会。
来中国,妈妈哭了
19岁的夏瑞福是家中老四,当她因为“中国女孩”的头衔成为幸运的孩子,有机会前往中国学习时,拉穆岛上的孩子都投来羡慕的目光,但夏瑞福的妈妈却哭了。
夏瑞福的妈妈巴拉卡·巴蒂·谢(barakabadishee)据说是正宗的中国水手后裔,她和当地人结合,育有5个孩子,包括3个男孩和2个女孩。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她的孩子们大多没能上大学,都在她的眼皮底下生活。而在5个孩子当中,夏瑞福长得最像她,也最得她的偏爱。
“妈妈习惯了我在她的身边,但这次来中国的时候,家人心里清楚,很有可能7年间不会回去,所以妈妈哭了。”说这话时,夏瑞福的眼圈有点红。夏瑞福说,她的留学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诸多帮助,学校方面还负责解决她首次来华的旅行费和毕业后返回肯尼亚的机票。
“但假期想回家的话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夏瑞福告诉记者,从香港中转的来往中国和肯尼亚的机票往返价为10800元人民币,这对于她的家庭而言是一个大数目,所以她很有可能这7年都不会回家了。但她同时表示,等对南京熟悉后,会尝试在学习之余去找兼职工作,为自己中途回家筹钱。
吃、住享受特殊待遇
在采访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处张世勤称,今年8月初,学校方面得知这名流淌着中国血液的肯尼亚小女孩要来南京学中医。为了让这名特殊的“中国女孩”适应生活,学校在用餐和住宿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公费生中,校方只安排她一人住在这样的标准单人间公寓里,享受独立的卫生间和空调。”张世勤说,夏福瑞的寝室是一个标准间,为公寓式寝室,房间面积15平方米左右,里面配有电话、电视、空调等设施。而因为夏瑞福信仰伊斯兰教,学校为她专门请了一个回民厨师,并购买了崭新的锅碗瓢盆,单独为她一个人做饭。
此外,记者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学院朱院长处获悉,夏瑞福来华留学,直接获取中国政府的奖学金。也就是说,她留学阶段的全部学费、住宿费都由校方承担,并且实行公费医疗;此外她每月还可以从校方获取800元的生活补助费。
但大概是因为刚刚到达的原因,夏瑞福依旧有许多不适应。公寓里配备的电视机,她感觉“doesn't work(不好使)”。一方面,这台电视机信号不好,屏幕总是跳动;另一方面,电视接收到的5个频道都是中文频道,听不懂。此外,她说国际教育学院内都是外国留学生,学校餐厅的膳食费用普遍比较高,为了节约开支,下个月只能尝试自己做饭。
首个吃月饼的中秋节
绿色的长头巾,粉蓝相间的上衣,黑底碎花长裙。昨天,南京的气温高达35℃,但夏瑞福却保持着在肯尼亚的装束。“有点热,但是这是习惯。”
到达南京十多天了,她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装束。而在前天,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她的过节方式也糅合了肯尼亚和中国特色。“那天约了几个新朋友去家乐福购物,我第一次品尝了月饼。”夏瑞福介绍说,肯尼亚也过中秋节,但是不像中国这么热闹。通常当地人在中秋节那天搞一些小型庆祝活动,亲朋好友在月圆之夜一起出去喝些饮料,赏赏月亮,聊聊天,或者找些有趣的地方尽情地玩乐一番。“但是没有吃月饼的习惯。”
所以,这个中秋节是夏瑞福头一次吃月饼。而且,月饼颇为特殊,是学校专门定制的伊斯兰风味的清真月饼。
对话夏瑞福
记者:上次见到你时,你说最想到中国来学中医。现在看来,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
夏瑞福:希望能够在两年之内学好中文,为学中医打好基础。然后可以回到拉穆开一个自己的诊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记者:这么伟大的理想,第一步则是学好中文。那你今天接触了4个小时的汉语后,感觉能学好吗?
夏瑞福:不管能不能,但都必须学好。在拉穆岛,大家常说:“If you want,you can get it!”我来中国之前,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微笑)现在来到中国,学中文的困难不会比来中国多。
记者:那现在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吗?
夏瑞福:主要是语言问题。因为不会中文,我的生活局限在校园里,和中国朋友交流也比较困难。比如说,公寓里的电视坏了,有专门的修理人员,但因为语言不通,我只能等着生活老师来询问。另外就是记者。(呵呵笑起来)
记者:有太多人来采访?
夏瑞福:是的。学校开学的第一天,也有很多当地的记者来采访,我现在已经慢慢习惯了,但是我希望记者们能给我时间,因为之后,我将专注于语言学习,而不是接受采访。
链接
夏瑞福,生活在肯尼亚东部拉穆岛上的一个叫西尤村庄的小女孩。近年,随着当地的传说被国内诸多媒体报道,她被公认为是郑和下西洋水手后裔,并因此有机会作为公费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也因此成为当地人羡慕的“中国女孩”。
1994年,美国女作家雷瓦西在为郑和撰写的传记《当中国称霸海上》中叙述了自己在肯尼亚邂逅的传奇:一个黑人告诉雷瓦西,自己是中国人的子孙,是数百年前肯尼亚帕泰岛中国船遇难幸存者的后裔。
1999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尼古拉斯沿着雷瓦西指引的方向探访了肯尼亚拉穆(lamu)群岛中的帕泰(pate)岛,并提出大胆的推想:这些自称是中国后裔的人,很可能是郑和部下的后代。
《人民日报》前驻南非记者得知仍有中国后裔生活在肯尼亚的消息后,于2002年3月前往采访。2002年12月,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派专人前往拉穆进行实地调查。(谢飞君)
来源:《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