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现在这一系列资费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序竞争倒逼出来的一场事后改革
“人们一直呼吁电信资费调整,而信息产业部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但最近这两年的情况却让人们对于这种调整能否出台有所怀疑。此次调整无疑是兑现了这一两年来的承诺,也给了大家一个交代。”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对本刊说。
据介绍,早在1998年,业界就有了“电信资费调整”的声音,但1999年一年都没能付诸实现。直到2000年12月25日,信息产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才联合对外发布了“电信资费调整方案”。
那次资费改革调整了8项电信业务的资费水平,其中本地电话由三分钟0.18元调高至前三分钟0.22元,以后每分钟0.11元,而其他7项业务如国内、国际长途、上网费、电路出租费均有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传输宽带价格,最大下调幅度达到95%。
但该次“电信资费调整方案”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重要的原因在于,改革并未涉及“移动电话单向收费”的问题。而此前,各大媒体都在炒作“手机单向收费”的论题。
在舆论导向和民间及业内的压力之下,信息产业部原部长吴基传宣称“两年内不考虑手机单向收费”,使得关于“单向收费”的炒作在随后的两年几乎销声匿迹。
然而2002年底,中国电信“小灵通”成功“打入”西安、成都、重庆、杭州等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到2003年更逼近移动、联通的“心脏部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手机单向收费”又重新成为人们的话题和盼望。
有论者认为,中国电信利用“小灵通业务”在移动领域试水,“扰乱了我国的移动资费市场秩序”。事实上,“小灵通”并非“扰乱市场”的先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的“资费大战”早已斗得天昏地暗,一些地方的运营商不顾禁令擅自降价的行为也是屡禁不止。
2004年,为了防止电信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信息产业部和发改委曾经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资费监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204号文件)。与此不协调的是,运营商们的降价之风依然大行其道。
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就像劝架一样,两个激战中的人除非同时住手,否则先停手的一方必定会受到对方严重的伤害。所以,劝架的结果大多是越劝打得越厉害。而信产部和发改委似乎一直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今年7月开始,中国移动总部授意北京、上海、江苏三地移动公司,取消网内外差别定价,全面下调旗下各套餐资费,主动掀起“降价风暴”。
这一轮中移动的“降价风暴”,给主要竞争对手中国联通造成了很大压力。对联通来说,上述三地,已成为前三位利润高地。因此,为了保住现有客户而进行的争夺战愈演愈烈。
同时,在移动运营商纷纷采取降价措施的同时,固话运营商也开始行动,准备取消“月租费”。一些一度被叫停的业务,也纷纷以“套餐”的形式重新出现。
各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资费调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今年3月的人大代表会议上,曾有代表提出取消固定电话月租费的建议;在7月29日北京通信管理局和北京市工商局就移动和固定电话入网合同举行听证会之前,又有市民提出取消固话月租费、取消移动双向收费的建议。
针对各运营商的恶性竞争,8月3日,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同意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推出多种固定电话资费套餐方案的通知》,该方案改变了固定电话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收费方式,给用户以多种选择,破开了固话资费不变的坚冰。
随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出台,电信资费从此实行上限管制。
“与其说现在这一系列资费改革是专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对人大会议和听证会的一个回应,倒不如说这是无序竞争倒逼出来的一场事后改革。”一位专家评价说。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谢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