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网又鸣锣了,作为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中网从去年的教训中学到了很多。从今年的办赛规格到赛事推广操作,中网都比去年要更上轨道。用一位赛事组委会工作人员的话来说,今年中网才真正走上道路。但是和四大满贯赛相比,中网的差距就连组委会的人也无法说得清。
中网之痒·焦点
困境一:高水平选手来“混”出场费
第一年中网,我们请来了小威、萨芬、费雷罗等世界网坛的顶尖明星。一年后,我们依旧请来法网冠军纳达尔、红土高手纳尔班迪安。虽然我们请来的腕依旧很大牌,但是大牌却未必就看重我们所打造的“第五大满贯赛”。
去年,由于首届中网开出的巨额出场费是所有高手都无法拒绝的,而和冠军的奖金相比,出场费已经足够诱人,因此很多选手在刚一露脸之后便拿着美金撤退了。此外,四大满贯的冠军积分都在200分左右,而大师赛的冠军积分也达到了100分,而我们身边的中网冠军积分才区区35分。各路高手根本犯不着累死累活,到头来只为着区区的35分。
今年,为了能继续吸引大腕们,中网付出的出场费是总奖金的近4倍,达到了400多万美元,但是大腕们会不会和去年一样:拿了出场费,打完一轮就走人呢?
在回答记者关心的这个问题时,中网赛事总监艾科的回答是:“组委会将会安排一个合理的时间表,然后跟每一个球员私下沟通。当然不能让大牌球星在第一轮过后就说再见,我们一定要保证最后的决赛是最好的球员之间的较量。”而中网组委会执行主任李晋康表示:“我们一方面相信球员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这些巨星背后签约的品牌商都对中国市场青睐有加,他们对自己的签约明星在比赛中的表现也有要求,希望这些合力能让他们在中网展示出最好的竞技水平。”
看来说到底,想要明星们不走过场,仍然只能寄希望于明星们自觉。当然赛会不可能对选手的成绩提出硬性要求,然而细心些会发现,中网方面在解答这个疑问时都没有提到中网赛事本身。或许他们自己心中也有一杆秤——中网的影响力,还不可能像四大满贯一样,足以号召球员为荣誉而战。
困境二:亏本买卖硬撑着也要做
别人办赛能挣钱,而我们的中网到头来却只能大把地赔钱。首届中网给人的感觉就是在砸钱,今年的中网虽然紧缩银根,但是出场费却并没有减少,作为商业机密,组委会拒绝透露具体数额。但是有媒体报道说,中网出场费几乎是奖金总和的四倍。这次赛事的总奖金约110万美金,这么一算中网仅在出场费一项上就要高达440万。奖金和出场费就几乎占了经费的九成多。
据组委会的官员介绍,今年的中网到最后肯定还是落个亏本赚吆喝的局面。这位官员说:“第一年中网的花费高得惊人,仅仅靠一两年的比赛就想盈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现阶段的中网,更主要的是一种项目推广及市场培育的初级阶段。不经历这个阶段,中网是很难盈利的。”
对于官方的说法,中网存在的最现实的意义就是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服务,随着2008年越来越近,它担负的职责更多还是为北京奥运发展作贡献。而从商业推广的角度来说,中网也是为了寻求一个共赢的结果,但是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盈利对于中网这个初级产物而言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举办赛事,赚钱是最核心的内容,以百年的澳网为例,中网在自我造血上还只是一个小弟弟。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保罗·迈克纳姆说:“2004年澳网带来了10万游客、200万美元纯收入。至于2005年的澳网——因为休伊特和莫里克的出色表现——这一数字上涨了50%。因为光是休伊特的那场男单半决赛,就吸引了7.5万人聚集在悉尼歌剧院的大屏幕前观战。”和澳网一样,美网、温网和法网在大把挥洒着金钱的同时,也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困境三:观众素质低下
和硬件相比,软件也许才是中国最需要补课的地方。因此,网上也有人或媒体建议中网暂缓打出“世界第五大网球公开赛”的旗号。
首先从看球文化谈起。去年中网公开赛的比赛现场,出现了一部分观众随便鼓掌的现象,例如在双方球员对打激烈的时候,有观众突然鼓掌,这很容易影响球员的技术发挥,所以在裁判未确定一方球员得分前请不要鼓掌。此外,国外的网球比赛,一些电子通讯设备也是不能带进场地的,包括收音机、电脑等,因为电脑及收音机的杂音会影响到选手的发挥,当然手机可以带进比赛现场,但必须将铃声关闭。
对于这些国际惯例,中国人知之甚少。别人正在比赛,场内尖叫声四起,闪光灯不断。这些有悖常理的行为,在中网屡见不鲜。我们在引进高水平赛事的同时,观众素质的提高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否则软件上不去,赶超四大满贯也只能是口号。
中网的目标是什么?熟悉的人都会异口同声:世界第五大满贯。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中网和另外四大网球公开赛的差距是什么!
就像组委会宣传部田部长所说的:和另外四大网球公开赛相比,我们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我们举办中网其实就和北京国安的口号一样,永争第一。但是这个第一不是那么好争的,你看北京国安现在踢成什么样就知道中网现在的境况了。但好在我们才刚刚起步,一切都需要慢慢来!(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