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3日电 据人民日报报道,第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9月11日至17日在全国各地展开。最近的调查表明,全国53%的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普及普通话还有较远的路要走。 近年来,网络语言被频繁使用于现实生活交际中,也出现在一些媒体上,甚至出现在部分地方中小学的辅助教材里。推广普通话与网络语言会发生冲突吗?著名语言学家陈章太和于根元指出,对这种语言的新形式要宽容和引导。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语言传播研究所所长于根元指出:推广普通话的主要目的和标准都是有利于人们交际。语言规范更重要的一面是,及时发现和介绍新的好的语言现象。这几年人们比较关心网络用语,因为它是新东西,给不少人的用语习惯造成了冲击。网络用语指网络以及相关活动的用语,从词汇来说,有关于网络本身的,如“宽带、网站、首页、猫”;有关于网络活动的,如“网上招生、网上报名、网络政务”;还有常见于论坛和聊天室的,如“斑竹、网管、美眉、东东”,这类比较特别的词语大概占网络总词语的1/10。网络用语还有不同语体,如网络新闻、网络小说。
有人担心聊天室的某些词语跑到外面来了。其实,不是跑出来,而是使用范围扩大了。因为语体、语境、语言使用群体之间总是有一些交叉的,有的词语适用面较广。例如,“菜鸟”可能泛指“水平不高的生手”,“大虾”可能泛指“某个方面的高手”,不过它们的使用也还会受到语体的制约,不会到处去套。日常说的“清一色、翻番”可能源自打麻将的用语;不少股市用语如“熊气、套牢”也进入日常用语;“反思、反馈、信息”都是从科技术语来的;“蛋糕、上台阶、练内功”进入了经济领域……我们应该调查扩大到网络聊天室外面来的是哪些词语,原因是什么,情况有哪些,扩大出来用得妥当不妥当,别的领域里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多做些网络语言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也就是做普通话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陈章太表示:对于网络语言现象,我认为应该宽容和引导。作为语言的新形式,网络语言主要在青少年群体和知识界流行。网络语言中与计算机有关的专门术语相对规范,而聊天室里使用的语言则随意性大,应用比较混乱。总的来说,网络语言变化快、非常灵活,而且比较幽默、简洁。宽容并非放任,语言是为了方便交流,对于表达清晰、思想内容健康的应该提倡和引导。不必担心网络语言对于普通话的冲击,因为那些生命力强、表现力丰富、思想健康的网络语言,渐渐地会被普通话吸收,其余的渐渐就被淘汰了。(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