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郭招金: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信息(全文)

2005年09月11日 10:54

  中新网9月11日电 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今日上午在武汉开幕。中新社总编郭招金在论坛上发表演讲,题目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信息”,全文如下: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 郭招金

  (2005年9月11日)

  各位新闻界同行,各位朋友:

  首先让我代表中国新闻社同仁对各位应邀从世界各地来到武汉出席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主题是:全球“中国热”中的海外华文媒体。现在,我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个人一些看法,敬请各位同行、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全球关注中国快速发展产生新一波“中国热”

  从2003年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全球政界、商界、学界和媒体对中国的发展给予极大关注,出现了新一波的“中国热”。

  1949年轮泄闪ⅰ?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重大事件引发西方产生过几次“中国热”。而最新一波“中国热”则发生在2004年下半年,直到今天还在持续升温。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种奇特的、全球性的舆论现象和文化现象。

  产生新一波“中国热”的原因是:中国经济长时间快速增长使中国国力迅速增强,同时也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作为一个大国,这个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6099亿美元;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600万人。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中国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也是一道世界性谜题。为了破解这个谜题,产生了全球性的“中国热”。这一波“中国热”和以往几次“中国热”明显不同,具有以下特点:

  1、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进行前所未有的密集报道。

  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明显增多。从2004年下半年到现在,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密集报道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世界舆论对中国的关注是空前的。

  2004年10月11日,德国最大的周刊《明镜》周刊以《中国:超级大国的诞生》为题推出专题报道。

  在法国,关于中国可能成长为“超级大国”的报道在印刷媒体上不断出现,《解放报》、《世界报》等著名大报不断发出有关中国的报道,一半以上为经济报道。

  2004年10月23日,加拿大影响力最大的主流报纸《环球邮报》以《中国崛起》为题在周末推出大型报道,共分10组、65个版,气魄宏大,一时洛阳纸贵,不到一天销售一空。著名专栏作家Margaret Wente强调“中国世纪”的来临,欧洲时代已告终。他说:“如果你还以为欧洲重要,那你就‘看错了海洋的方向’。”《环球邮报》为了刊出这组报道,派出36名记者和学者到中国采访,历时3个月。

  在同一个周末,加拿大其他主要报纸也不约而同推出有份量的中国报道。《国家邮报》以《中国:苏醒过来的巨人》为题,在财经版报道中国正积极在全球收购能源矿业企业。《温哥华太阳报》则以三个版面来讨论中国。加拿大媒体过去对中国有不少报道,但从未出现过这样集中和全方位的中国报道。

  2004年11月底,英国主流报纸《卫报》用一周时间刊登《中国专刊》,每天用6—8个版面报道中国新闻,同时配发新闻照片。这家报纸为刊出这组报道,事先派出15名记者前往中国采访。

  2005年3月7日至13日,英国BBC广播电台举办“中国周”系列报道,全面分析报道中国的崛起将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影响。

  从2005年5月14日开始,为配合2005年财富全球论坛在北京举行,美国有线新闻网CNN镜头对准中国,以《聚集中国》为题,进行一个星期的集中报道。

  也是5月,美国《新闻周刊》请章子怡登上封面,推出有20多页篇幅的封面文章《中国的世纪》。6月,美国《时代》杂志刊出特别报道:《中国的新革命》,也是20来页篇幅,全面解读崛起的中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6月20日刊出题为《新大国的崛起》的文章,认为中国正在从一个缺乏生机的经济体变成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场,而一切又都在共产党的有效管理之中。美国其他著名杂志如《商业周刊》及《大西洋月刊》等也不落人后,纷纷推出中国题材的特刊报道。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几家周刊在选择报道题材方面一向极为严格,他们不约而同把中国题材作为封面专题进行报道,是极为少见的。

  在当今世界上,谈论中国成了最流行的话题。英国的主要报纸、杂志、出版物,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中国的新闻和相关报道。《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形象地说:“不论人们打开哪份美国报纸,几乎每天都能读到对中国的详细报道、分析和评论。”在许多国际性商务会议上,几乎都离不开中国话题。《环球邮报》说:“美国国会天天在讨论中国问题。”

  2、西方媒体集体“变脸”,报道“视角”发生变化。

  在这一波“中国热”中,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发生许多微妙变化:一是从以时政新闻为主转向以财经新闻报道为主,二是从以负面新闻报道为主转向对中国的赞美和夸大报道。

  长时间以来,西方媒体经常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视角观察中国,从而发现许多“新闻”。在中国媒体人看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经常发一些批评中国“不自由”、“不民主”、“缺少人权”的批评性报道或负面新闻。中国媒体人在读西方媒体的这些报道时总觉得他们观察中国的视角有问题,报道有偏差。中国传媒工作者在与西方同行对话时常提出这样的疑问:你们到中国看到了鲜花也看到了垃圾,为什么镜头总是对准垃圾?但近一、二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发生很大变化,报道重点从时政新闻转向以经济新闻为主,批评性报道少了,对中国大加赞扬和夸大性的报道多了,中国媒体观察家称西方媒体突然集体“变脸”。

  有媒体使用如下语言描述中国:“梦幻般的经济增长速度,日用品可以塞满全世界所有货架,逐步开发自己的高新技术——这一切不只会令西方经济学家惊恐。”有媒体描述中国企业到海外开拓业务使用这样语言:“中国人来了,中国人来了,来势汹汹。”

  在西方媒体上,可以经常读到政界、商界人士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约瑟夫·利伯曼在国会演讲中说:“人类历史上首次,一个经济和政治的超级大国在没有战争的硝烟中诞生,这就是亚洲的中国。”

  美国时代华纳董事长理查德·D·帕森思说:“历史上很少有哪个社会的经济与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与范围能够与中国媲美。”美国奥顿商学院教授马歇尔·迈耶说:“这是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只不过它的发展速度更快,势头更猛。这是中国的天定命运。”

  3、汉语受到重视,出现全球性的“汉语热”。

  汉字是世界上几千年来唯一独立发展又连续不断使用至今的文字,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汉语对周边民族和地区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负载着中国悠久、深远的文化,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散发着迷人的文化魅力。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汉语还具有不断显现的经济优势。

  在这一波“中国热”中,西方主流社会对汉语有新的认识,对汉语的文化魅力和潜在经济优势倍加推崇。美国一位投资咨询专家今年7月在新加坡的一次演讲时,对在座200位投资人、经理、学者说:“我能提供的最佳投资建议,是劝告大家让自己的儿孙学习华文,因为那将是他们这一生中最重要的语言。”《美国之音》报道说:“由于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和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汉语已经成为当今非常热门的外国语言。”

  2004年10月23日,加拿大《环球邮报》整个头版分五行刊出20个中文字:“雄心勃勃、实力雄厚、烦躁不安、准备迎接、中国世纪”。标题下面有如下英文字:“If you can't read these words,better start brushing up. A profound global shift has begun, the kind that occurs once every few lifetimes. Don't be left behind.”(假如你不懂这些文字,那么最好开始学习。一个影响深远的全球性变化已经开始,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别错过了。)该报在提醒读者,中国将改变世界,中文将是未来的语言,要未雨绸缪,勿因文盲而落伍。

  西方英文大报在头版用整版篇幅刊出中文字标题是一大编排创意。今年5月22日,《纽约时报》也采用同一编排手法,头版报道标题用以下中文字覆盖:“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著名记者及中国通纪思道评论称:“如果你看不懂上面的中文标题,你最好开始学中文,因为它是未来的语言。”开封公元1000年是世界首都,像现在的纽约一样,但辉煌如过眼烟云,“而今安在哉?”纪思道的警语——快快学中文——就是指出了中国的崛起。世界性英文大报向西方读者如此推崇汉字文化的做法是前所未有的。

  在亚洲,韩国人已减少到美国留学,更多人转到中国大学就读。目前,韩国有4.5万学生在中国学习,占全世界在华留学生总数的4成。美国有一项调查显示,有2400所中学准备开办汉语正规课程,而美国亚洲协会已定下目标,在10年之内让15%的美国高中生学习汉语。

  西方主流媒体和主流社会人士如此赞美汉语和看好汉语前景让中国人感到惊讶。在全球性“中国热”中,海外华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更加重视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华文教育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蓬勃兴起。当然,真正的“汉语热”远未到来,当今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仍是英语,其母语使用人口4.56亿,还有超过10亿的人口在学习英语。汉语使用人口近11亿,有3000万非母语人口在学习汉语,相对还很少,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发展存在严重误读

  在这一波“中国热”中,有关中国的报道在世界各地媒体上随处可见。一些对华友好人士,看到中国的发展从心里感到高兴,他们充分肯定中国的成就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但在描述中国发展有时带有主观愿望和浪漫色彩,有些评论实际上是过誉了。

  西方记者来到中国采访,主要是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进行集中采访和报道,他们很少到中国的中西部地区采访。他们来去匆匆,未能深入到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看到的只是中国少数最发达的地区最光彩的一面,由此形成对整个中国的观感。他们发出的大量报道有助于世界公众了解中国,但这些报道有许多不准确、不全面之处,存在许多误读。

  当今世界依然是西方媒体垄断并强力影响全球舆论的时代,全世界重大新闻有80%来源于西方几个主要媒体。西方媒体对重大国际事件,对中国问题发出的报道,在全球范围产生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引导公众的思维和判断。

  1、夸大中国的经济实力。

  欧美的媒体前些年经常使用“世界工厂”这个词描述中国,这两年似乎觉得“世界工厂”还不足以表现他们对中国的发展现状的描述,纷纷使用“超级大国”这个词,且具有明显的群体效应。

  媒体反复引用专家的预测说,中国将在哪年超过德国,哪年越过日本,将会在2040年超过美国这个世界上国民经济最强的国家。

  这些报道对中国读者来说,听了应该很高兴,也很受鼓舞,但认真一想,他们把中国的经济实力夸大了。

  2、夸大中国发展对世界资源的需求。

  有的媒体将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划出一条曲线,计算到哪一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都不够中国购买,认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石油进口日益增加造成的”。有的计算中国人的啤酒消耗量,说到哪一年全世界的啤酒不够中国人喝。有的则称中国的粮食生产不断减少,而且没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中国已经没有可供开发的土地。

  3、夸大中国的军事实力。

  美国五角大楼四处宣扬中国军力在扩大。今年7月,美国国防部公布了《2005年中国军力报告》,把中国描述成一个热衷于军事准备的国家,声称“中国武装力量的现代化已经开始影响地区平衡”。随后,日本也发表“中国军力报告”,媒体报道也跟着夸大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4、渲染中国经济对美国造成威胁。

  执美国舆论牛耳的《纽约时报》一个时期以来连续发表中国经济发展的文章,渲染中国的经济能力已对美国造成威胁。2004年12月6日,该报以五个版面报道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说中国已成为许多产品和服务业的最大制造商和消费市场,使各行各业和各国都感到惊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和水泥的消费国,很快会从黄铜到黄豆的消费上超过美国。中国在移动电话方面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很快会在汽车生产上超越德国和日本。香港汇丰银行预计,再过30年,中国银行的总资产也会超过美国。

  2005年6月26日,《纽约时报》发表一篇长篇社论:《中国的优势,美国的劣势》,以“中强美弱”立论,宣扬来自中国的威胁,唤起美国人的危机意识。6月28日,该报在头版位置刊出该报驻香港记者发自广州的分析报道,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已凌驾美国,并且潜力无穷,其对美国长程的威胁将远超过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美国独立日刊出一幅漫画:画面上美国人在欢庆国庆的烧烤中,身边飘扬着星条旗上醒目写着“中国制造”。作者旨在提醒公众中国的发展已威胁到美国的安全。

  《波士顿环球报》曾刊出一幅漫画,画着一个盘子里有几面美国国旗,有人像炒菜一样在炒美国国旗,旁边有一双筷子要去夹它。这篇文章的题目叫《我们该怕中国吗?》,里边讲的是要怕中国。

  德国《明镜》周刊今年8月8日刊出《巨人的决斗》的文章,渲染中国已经在各个领域向美国发起挑战。文章说:两国正在争夺就业岗位、能源资源和市场,但更多的是在争夺未来的世界统治权。中国充满自信,美国则疲惫不堪,日益受到自我怀疑的折磨。中国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意识形态和军事方面向美国发起挑战。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亚洲新巨人中国决心要从轿车到软件等各领域挑战美国,这越来越激起世人的担忧。”

  实际上,中国从未想到要和美国争霸,也没有这种能力,西方媒体渲染中国经济已经对美国构成威胁是荒谬的。

  5、曲解中国的发展战略。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明里暗里渲染中国发展将给世界带来挑战和威胁。英国《独立报》文章说:“中国走向世界势不可挡。在1900—20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现在,随着中国逐渐对外开放,市场逐步壮大,现在看来,最终是要中国决定一切。”有西方媒体甚至讲中国将仿效美国成为“无情的权力的追逐者”。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也表示,需要密切关注中国崛起对世界的负面影响。

  由于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存在种种误读,加上西方一些政界人士的误导,西方公众对中国的发展存在许多疑问,从而形成一个对中国发展不利的“舆论场”,西方一些人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主张对中国发展采取遏制措施,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干扰和影响已经很明显:

  一是中国商品出口受阻。中国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和起诉几乎涉及所有出口产品类别。这几年,西方发达国家还采取技术贸易措施阻止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据统计,目前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中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每年受技术性质贸易措施影响出口额已超过25%,约450—500亿美元。

  二是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发展受到许多非经济因素的阻碍。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公司之后,不到半年IBM公司实现扭亏为盈。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收购初期,却遭到许多波折。中海油集团原准备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却因非经济因素阻挠最后放弃报价。中国欢迎国际上大企业到中国投资,但中国企业到国际上开展经营活动却屡屡遭受阻挠。中国现在的企业家大部分都曾经到西方学习过,让中国学生们困惑的是,老师教给学生一套自由贸易的规则,但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为什么屡屡违反商业规则。

  三是两岸关系的发展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两岸事务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务,但两岸关系的发展却受到美国、日本一些势力明里暗里的种种阻挠。

  三、华文传媒体在中国发展问题上应与西方主流社会展开对话

  全世界关注中国是大好事,我们让别人关注总比被人忽视好。我们感谢西方媒体在这一波“中国热”中对中国发展的热情报道,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中国发展事务经常被西方误读。在过去,西方人往往认为中国没有采纳西方的意识形态,没有按照西方设计的经济发展道路前进,中国经济发展是不能持久的。西方人士不断发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警告,但事实一再证明他们错了。现在,西方人士对中国发展的另一种误读也已严重影响西方公众。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愿意在别人的误解中过日子。种种误解源于对中国缺乏了解。不了解可以通过对话进行沟通。遍布全球的华文媒体是一个对话平台,希望华文媒体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信息,与西方主流媒体展开对话,正确说明中国,告诉西方公众一个真实的中国。

  1、中国不是“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这个称号是日本人最早提出来的。2001年,日本通产省公布一份白皮书,首次提出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崛起”,“是当今的世界工厂”。此后,“世界工厂”这个说法在国际媒体上流行开来。

  给中国戴上“世界工厂”的帽子的结果是,让中国招来欧美一大堆劳工阶层和小业主的抱怨。美国减少几百万劳工岗位是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但却被解释为是因为中国产品对美出口造成的;欧洲有人认为,假如中国纺织品对欧洲市场的冲击力不那么猛,法国也许没那么多人对欧盟宪法说“不”。意大利右翼政治家把经济衰退的原因归咎于“像地中海一样包围我们的中国产品”。意大利制鞋商更是抱怨“中国鞋”不仅踩遍了欧洲市场,而且也把意大利人的工作机会给踩没了。在英国,小业主们也在说“中国威胁”,因为大型超市里“中国制造”的日用品在迅速占据货架,把很多小店铺挤出街道。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英国、美国和日本曾被称为“世界工厂”,他们的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品牌拥有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总量已升至世界第四位,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中心了。其实远远不是。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企业只处在中低端,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今世界上制造业第一强国是美国,第二强国还是日本。世界制造强国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他们为了长期垄断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加强了对华的技术控制,中国想花钱买这些技术也买不来。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制造业产值仅占全球市场的5%,而日本所占的比重是15%,美国则高达20%。技术含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

  还需要向世界说明的是,中国制造业产品销往全世界,但每出口100美元中,中国只赚取其中10—20美元的加工费,其余是西方大公司的品牌、技术获取的利润。2004年中国外贸出口5500亿美元,绝大多数是外商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中国对欧洲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空客飞机。中国不是世界工厂,准确讲是“世界加工厂”。有的中国环保专家形象地说,中国是世界加工厂,同时又是世界的垃圾场和“泔水桶”。中国生产大量出口商品,就象在厨房做出鲜美的饭菜供应大家,把泔水留在家里。中国这几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将来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治理好环境污染。

  2、中国消耗的能源是有限的。

  中国的发展需要消耗能源,但中国是一个负责的大国,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尽量减少对能源的消耗。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以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持GDP翻两番。到2020年,中国力争用能源消耗翻一番甚至更低的水平,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按《BP世界能源统计》公布的资料,2004年美国原油进口5亿吨,日本2亿吨,欧洲5亿吨。中国进口1.2亿吨,占世界原油出口6.6%。中国计划到2030年实现能源消费的零增长,按每人平均消费石油能源相比,中国只相当于美国的23%,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象美国人那样消耗能源的话,石油消耗将是现在的4倍以上。但中国不会发展到美国那样的能源消费水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正在采取一切措施降低能源消耗。

  中国现阶段的高耗能经济结构是因为中国现在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可以在写字楼里依靠品牌、技术创造财富,中国现阶段只能依靠高耗能的加工业创造财富。中国耗能很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消耗的。从经济增长的质量看,仅以单位能源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日本为10.5美元,为全球之冠,中国仅为0.7美元,日本相当于中国的15倍。

  中国发展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从“高消耗”向“节能型”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将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降低产品和设备的能耗水平,发展节能型建筑和节能型汽车。因为能源、特别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中国将加强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支持清洁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发展水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3、中国是面临许多挑战的发展中国家。

  西方政治家和媒体把“超级大国”这个帽子送给中国,实际上中国现在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距“超级大国”还很远,中国也不想当“超级大国”。别说与美国比,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还很大。日本尽管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出现了长达十几年的持续低迷,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中国的1/25,人口仅为中国的1/10,但日本的GDP却是中国的3倍以上,居全球第2位。日本的经济实力还表现在海外,到2002年底,日本海外总资产达到3.2万亿美元,其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总额为1.3万亿美元。目前,日本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持续多年的外汇储备大国。

  中国的发展仍然要面对许多困难:人口压力、资源紧缺、发展不平衡。与世界上真正的“超级大国”美国相比,中国的差距更远。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从权威数据看,2001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不到4%,比196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还要低一些,2001年中国GDP的世界排名和1960年一样,都是世界第6位,说明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进步,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没有明显改变。中国学者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约100年,赶上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需要上百年。中国没有能力当“超级大国”,也不想当“超级大国”。

  4、中国发展对世界是机遇。

  中国现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动机,对此西方政界、学界、媒体人士的看法是一致的。只是他们中有人认为中国的发展将给世界带来冲击,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威胁。美国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给世界——尤其是美国,带来显而易见的巨大好处。摩根士丹利公司一份报告说,过去10年,廉价的中国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约了6000亿美元。中国现在发展了,有能力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购买美国国债,因而使美国人及其政府能够不断借款消费,进而促使世界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美国最大的超市沃尔玛公司,对美国GDP有2%贡献,去年6000多个供应商里有5000个来自中国,占供应商的80%。

  中国的发展还是全球企业家的乐园。世界500强企业大部分进入中国。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从1990年到2004年,外来投资者从中国汇出2500多亿美元的利润。目前正在中国运营的28万多家外国投资企业中,三分之二以上赢利。中国美国商会2004年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3/4美国公司在华赢利,42%的公司在华利润超过全球的利润率。德国大众在华合资公司的运营利润相当于其全球运营利润的1/4。事实说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经济繁荣的基础,世界各国都可以从中国经济发展中获得发展机遇,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信息

  各位同行:传媒人的重要责任是对时代的重大主题进行回答。当今世界关注中国两大问题:一是中国能否持续发展,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一旦受挫将会拖累世界经济;二是中国发展对世界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国际舆论一般认为,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事实,对此不必讨论。中国现在的快速发展,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历史上曾有过德国、日本崛起以后对外进行军事扩张给世界带来灾难的经验。正因为如此,西方一些人士对中国的发展先是怀疑,现在是惊叹,惊叹之后是忧虑。有些人士认为,中国现在尚处在发展的转型期,其未来走势尚未确定,因此主张对中国进行遏制,采取“接触加遏制”或“合作加防范”并举的方针。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作出不正确的战略反应。西方人士对中国发展不正确的战略调整与反应源于他们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曲解,而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的种种误读从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一波还在不断升温的“中国热”中,全球华文媒体身置其中,我们该做些什么?华文媒体由于受众关系,每天都在报道中国新闻。由于血缘和文化上的联系,应该是最有条件了解最接近客观实际的中国。在世界传播格局中,全球华文媒体在客观、准确、全面报道中国方面应有所作为,应该就中国发展的诸多问题同西方媒体进行沟通,展开对话。全球华文媒体应该成为向西方公众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信息的重要平台。

  发展是一个民族最正当的诉求,发展权是中国人民最核心的人权。中华民族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此感到无比自豪。我们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错过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有能力、有智慧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处理各类复杂经济问题的智慧是举世公认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西方人士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恢复一、二千年前的“汉唐盛世”。基于这种文化理解,国际上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存在许多疑虑,甚至存有戒心。这是全球“中国热”关注的核心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讲过“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讲过“中国永远不称霸”。这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真实含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崇尚和平的国家。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深知积弱的苦痛,也更加珍惜和平,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过去20年间裁军近200万,在较短时间内,中国单方面裁军行动的范围之广、裁减幅度之大为国际军控与裁军史所少见。从1979年至2004年,中国国防费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下降近10个百分点,这充分体现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军控与裁军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爱和平、求发展的真诚愿望。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持久稳定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必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进步。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永远不称霸,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奉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在同周边国家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着力建立互信合作,着手解决分歧难点。在与东盟的关系上,中国强调双方应相互尊重而不是彼此对立,相互信任而不是彼此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立足共赢而不是此兴彼衰。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文化精神所决定的。在世界文明之中,中华文化独具特色,但由于中国近二百年的落后,西方文化一直是世界舞台的主角,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长期被笼罩在西方文化的阴影之中。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仍为西方有识之士所认识。在中国经济获得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也将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因此有人主张“用中国文化去拯救世界”,这种观点我们不会同意。中国人也从未有这种想法。我们所希望的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文化多元发展的走势,我们在保持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开放心态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华文明会成为人类现代多元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元。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中国愿意敞开胸怀,拥抱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中国愿意遵守国际规则,将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希望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和谦和大国的形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维护中国的形象。这些年来,有大量中国人走出国境,他们的形象总体是好的,但海外人士看到一些中国人在公众场合中也存在一些陋习,即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办事不排队,不讲卫生。海外华文媒体称这是中国人的“三大陋习”,并对此进行批评,是正确的,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批评,让中国人彻底告别这些陋习,在国际公共场合中展示优秀的中华礼仪。

  总之,中国人只想做中国梦。中国18世纪之前曾经辉煌,以后衰落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尝积弱之苦,几代人努力奋斗,渴望民族复兴。中国人希望民族复兴,是希望再度回到国际舞台中应有的位置,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各位来宾:从橘子洲头到黄鹤楼下,时隔两年,我们再次相会。上世纪50年代,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架起了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毛泽东主席用这样的诗句赞美它:“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海外华文媒体也正是联结中外、沟通东西的桥梁。我们相信在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同业们定会向世界正确地说明中国,传递积极的信息,同时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壮大自身,共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

  谢谢大家!

 
编辑:贾靖峰】
 
专题网站: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