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9日电 从资深外交官到外交学院院长;从被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到被毫无悬念地推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从中国,到世界,到又回归中国。吴建民这位外交经历颇为丰富的“儒将”,一直备受国际舞台和中国外交界关注。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指出,中国外交官需要四种素质。
吴建民说,外交官的素质,我想起码要有4条。第一要爱国。爱国并不是只放在嘴上,而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国家的利益所在。这一点也是最为必要的。
第二要懂世界。外交就是与世界打交道,因此要了解对方的文化、需求,同时发现双方利益的汇合点。一个好的外交官不仅要了解世界的局部,也要对全局有总体的认知,懂得某个局部在全局中的作用。
第三要懂中国。因为中国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外界对中国有些理解有些不理解。一名优秀的外交官要能把中国的事情对外界讲清楚。
第四要会交流。一个外交官的职责说到底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对中国人讲外国,如果交流能力不行,就不能胜任。而中国外交官恰恰不大会交流,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中国的文化背景注重“敏于行、纳于言”,不太鼓励交流;其次,在教育上我们对交流强调得不够,因此我现在把“交流学”引进外交学院,把“在世界上怎么与人打交道”的学问传授给我们未来的外交官;再次,因特网的出现使现在的年轻人天天面对电脑,退化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
就外交学院的情况,吴建民介绍说,考进外交学院,是向成为一名外交官前进了一大步,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成为外交官。去年外交部招收200名公务员,报名的有两万多人,是百里挑一。所以只有成绩优秀的人,才能通过考试,进入外交部。
现在,外交的神秘面纱已逐渐被揭开。外交,不应当神秘。中国外交部现在提倡“公众外交”就很明智。外交在一定时期内需要保密,但一旦过了保密期,就应向老百姓公开;即使在尚未解密的时期,也应把事情本身向公众介绍。
作为外交学院的院长,吴建民上任时曾表示“要培养中国最好的外交官”。中国目前外交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在哪些方面有好的经验,应进一步发扬;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
吴建民表示,外交学院有着很好的传统:学风好,学习气氛很浓;老师敬业,教书很认真。我们现在已培养了1.7万多名外交人才,其中有30多名省部级干部,217名大使,2200多名毕业生现在正在外交部工作。可以说,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大批骨干都是外交学院培养出来的。
吴建民同时也指出,外交学院也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知识老化,急需教学上不断更新。第二,学生不大会交流。善于交流是一种不断训练才能具备的本领,所以我们现在上课很重视训练学生在某特定场合的交流能力。第三,中国文化的底蕴不够。外交是讲究斗智的,而斗智靠什么取胜,就靠文化。第四,理科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缺乏。外交是通才,是杂家,搞外交需要知识面广,而数学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因此应掌握一些基本知识。
吴建民特别指出,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现在的外交人才培养有点脱离实际。我上任后引进了“外交案例学”,钱其琛同志非常关注这门课,我本人也参与讲授。把外交案例引进课堂,才能使学生与现实接近。比如,“9·11”发生仅5小时后江泽民主席就给布什打电话,做得很漂亮;撞机事件怎么处理的;炸馆事件怎么处理的;中国外交怎样从最低谷走出来,进入外交的黄金时期等等。这门课特别受学生欢迎,大教室都挤不下,外籍学生也来听。(刘坤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