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5日电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广东成品油供应紧张情况缓解了。就在国内油品供应空前紧张的同时,中国上半年成品油出口却大幅增加。专家指出:依靠寡头垄断的石油体制,难以保证国家石油安全。按照中央要求,在中国石油行业打破垄断,势在必行。
国内闹油荒,上半年成品油出口却激增
进入2005年,一场中国经济史上罕见的油品供应紧张袭向南方部分地区。不同于以往的所谓“油荒”,这次油品供应紧张波及面更广、影响更大。
痛定思痛,人们不禁再次思考这次罕见的油品供应紧张的原因。除了人们常谈到的诸如台风影响运输、新的城市污染排放标准等原因以外,最新统计数据却显示:在国内油市不断吃紧的同时,我国油品出口却在显著增加。
据海关统计,中国今年前6个月共出口了759万吨成品油,同比大幅增长48.6%;而同期成品油进口却从去年上半年的增长34.1%,转变为下降了21.1%;6月份的同比降幅更达到了22.6%。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燃料油的进口上半年同比下降了17.6%,至1347万吨。
出口大幅增加,国内成品油的生产却增加缓慢。据权威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国汽油生产同比仅增加了2.4%,而出口同比增幅为31.6%。柴油生产同比增加了9.2%,而出口同比增幅为21.8%。航空煤油生产同比下降了9.2%,而出口却激增了130%。
广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一省的成品油社会需求量约为1800万吨,比海南、广西、云南和贵州的四省区需求总量的总和还多200万吨。但是,广东恰恰是出口成品油最多的省份。
上述数据清楚地表明,在产量增加有限的同时,中国大量本来应该用于国内市场的成品油,被出口到了国际市场。而在资源被抽空的同时,国内成品油需求却在持续增加。据估算今年全年中国成品油需求比2004年增加8%以上。
石油巨头诉苦:不大量出口油品,如何履行对投资者承诺
对于为何大量出口油品,中国某国家石油公司总部的一位管理人员透露了石油公司大量出口油品的“苦衷”。
首先,这些“出口”的油品的渠道,是港澳地区的“油品加工贸易”,也就是说是为了保港澳市场的稳定。
其次,中国实行的是国家严格控制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但是现在很多炼厂炼制的原油是从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价格买回来的。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国内油品价格却没有相应幅度上涨,国内市场油品购销价格倒挂现象就愈演愈烈,石油炼制企业出现了“干得越多,赔得越多”的现象。在差价最多的时候,我国最主要的油品供应商中石化每销售一吨柴油赔1500元,销售一吨汽油赔1000元。这种完全违背基本市场规律的做法,使企业经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再者,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都是在海外上市的石油企业。在这次国际油价高涨潮中,全球石油公司的业绩都直线上扬。如果我国石油企业利润不但不大幅增加,相反却报出亏损,如何履行当初国内外上市时对全球投资者的承诺?如何向国内外投资者交代?
这位管理人员说,中国几大石油集团虽然是国有控股企业,但既然是企业,就有企业自身的运作和发展规律,就不能不考虑经营效果。中国油品出口虽然比去年有了一定幅度增加,但这也只是弥补了企业的部分损失。实际上,中国几大石油集团仍然为国家、为消费者做了大量的牺牲。
下半年国内油市供应仍不容乐观
8月下旬,有关中国石油出口的两项重大政策紧急出台。
其一,是8月2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整成品油出口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从2005年9月1日起,全国将连续4个月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已批准并在海关备案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汽、柴油产品全部留在国内销售,不再出口。
其二,是8月2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财税[2005]133号”文,规定从2005年9月1日起至年底前,暂停车用汽油、航空汽油和石脑油的出口退税。
上述两个政策殊途同归,都直指油品出口。一位业内专家认为,国家紧急喊停油品出口,一方面是亡羊补牢,弥补前一段对油品进出口管理方面的漏洞。另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为了化解人们对秋冬季节我国油品供应能否正常的担忧,尽量保证国内供求平衡。
这位专家说,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油品供给和消费之间有个一个正常的系数。从中国的情况看,多数专家认为供求系数为1.6至1.8比1是正常的。然而,根据统计,我国5、6、7月份油品供求系数分别为1.43、1.4、1.3多比1,呈现逐月下降趋势。而预计9、10月份,这个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到1.3左右,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如果国家不现在就采取措施,那么在即将到来的秋冬用油高峰期,国有油品市场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供应紧张现象。
国有寡头垄断体制难保石油安全
此次南方部分地区油品供应空前吃紧,加深了人们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忧虑。
中共中央党校辛鸣博士指出,一般来说,所谓石油安全出了问题,指的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发生了石油供应中断事件,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正常运转的现象。人们通常谈到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时,主要关注的是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国外石油禁运等因素,导致中国石油进口中断,国内无油可加。然而此次南方部分地区油品供应中断表明,在目前的形势下,发生上述国际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应该真正担心的,是由于国内原因导致石油安全问题。
辛鸣说,此次南方部分地区石油供应中断,虽然不能说是全国性的石油安全出了问题,但起码可以说局部地区石油安全出了问题。实际上无论是国际国内原因,只要是出现了无油可加的现象,都会引发人们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担忧。当我们分析此次石油安全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时,应该反思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如何能未雨绸缪,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弭在萌芽状态。从企业的角度说,为了保证自己的经营效果,出口油品未可厚非。然而从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来说,应该及早意识到大量出口油品的后果,并且及时采取政策措施控制油品出口。近日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类似措施,可显然时机上晚了一些。
二是中国目前的石油工业体制问题应该尽快完善。各种分析表明,我国近年来历次油品供应紧张,基本上都与国际油价高涨、国内油品购销价格倒挂有关。而油品购销价格倒挂的主因,就是国家的油品价格机制和石油工业体制。此次南方部分地区油品供应紧张,不过是最新的、程度比较严重的事例而已。这说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石油工业体制和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以及中国油品定价机制,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而其他的一些专家,则直指目前寡头垄断的石油体制是石油安全出了问题的主因。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澄教授说,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石油是战略性物资,只有控制在国家手里才能保证石油安全。根据这种理论,中国只要一两家石油公司就足够了。然而,从最近几十年国际国内石油市场情况来看,这个理论显然是有问题的。
在解决方案方面,刘澄认为,打破我国石油工业存在的事实上的行政垄断格局,引入民营资本参与我国石油行业,增加市场的平衡与制约力量,是防止因体制问题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实在这一方面,中央早就有安排和部署。在今年初国务院出台的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政策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石油领域,实现民营和国有资本在石油领域的国民待遇。现在关键的是要尽快落实这一精神,尽快出台具体措施。(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