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庆九月一日电 题:郭沫若之女忆父亲:创作《屈原》写断笔尖
作者 郭虹 杨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国际抗战文学研讨会”召开之际,郭沫若之女、郭沫若纪念馆馆长郭平英女士再次踏上父亲生活了七年的山城重庆,追忆父亲当年的足迹。
“郭老知识渊博,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对他就十分尊重。” 郭平英今天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对父亲用“郭老”二字相称,神情庄重而充满敬意。
一九三九年初,著名的文化战士郭沫若举家迁往战时首都重庆,此间先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在硝烟中度过了七年岁月。
当时的郭沫若,虽是知天命之年,却以充沛的激情、深厚的文学功力,创作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六部历史话剧,高举抗日爱国民主大旗,用笔向灾难中的中国作狮子吼。
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六年五月,郭沫若在重庆参加抗日文化宣传及社会活动一百一十五次,其中发表演说六十余次。
一九四二年元旦,郭沫若怀着“把这个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的信念,仅用十天时间,《屈原》便横空出世。其间,他还作过四次演讲,每天会客、看稿,每天写作时间不足四小时。
一九四二年的大街小巷,山城处处沸腾着屈原的怒吼,“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周恩来、演员金山、白杨、张瑞芳等人也常常到重庆天官府四号的郭沫若寓所里,谈笑风生。
“父亲很赞赏金山表演的屈原,特别喜欢他朗诵的《雷电颂》。”谈到父亲的创作时,郭平英向记者透露了郭沫若创作《屈原》时鲜为人知的细节:郭沫若在写《屈原》时,一提笔便妙思泉涌,把钢笔的笔尖都写断了。
战时的重庆,成为郭沫若一家不可磨灭的记忆。“哥哥姐姐在家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说重庆话。父亲在家也常说重庆话。”生于上海的郭平英,虽未在重庆生活过,但受家里人影响,从小就能说一口很地道的重庆方言。
现任郭沫若纪念馆馆长的郭平英,怀着对父亲的无限崇敬,一生致力于郭沫若作品编译和历史资料保存工作。她告诉记者,目前她正着手出版父亲曾经翻译过的文集,共十五卷、达四百五十万字。其中包括郭沫若最早的翻译作品——《泰戈尔的诗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