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胡锦涛此次出访进一步巩固了与北方邻国的关系,为中国稳定周边、提升影响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7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参加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元首峰会。
此前一周,胡锦涛先后对上海合作组织两个成员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展开国事访问,与两国元首分别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声明。
中俄牵手稳固双边关系
“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双方合作的气氛很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东欧、俄罗斯和中亚研究室主任陈玉荣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这样评论。
在普京去年10月访华期间,中俄两国外长签署了《中俄关于两国边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此协定与在20世纪90年代签署的《中苏东段国界协定》以及《中俄西段国界协定》一起,确定了4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的全部走向,这意味着中俄关系的政治障碍得以扫清。
陈玉荣认为,中俄关系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虽然两国在贸易领域还存在一些诸如“灰色清关”的问题:俄方认为,中国出口商存在谎报、虚报商品价值以逃避关税的问题,因此对中国出口俄罗斯的商品进行限制或提高关税,但这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不影响中俄关系大局。中俄两国在军事、空间技术等战略领域的合作也在稳步发展。
今年8月,中俄双方将进行两国首次联合军事演习。为此,双方将于近日签署联合军事演习的部队地位协议。据俄国防部消息人士在6月底向俄罗斯媒体透露,联合军事演习的部队地位协议共有62个条款,其中多数条款由中方提议。演习将于8月18日至25日分三阶段进行,中俄双方分别投入5000人和3000人的兵力。俄方将出动远程战略轰炸机、歼击机、运输机、大型登陆舰和大型反潜舰等先进武器。
中国和俄罗斯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得到扩大和深化的同时,两国对世界发展趋势的看法日趋一致。胡锦涛此次访俄期间两国元首所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正是这种一致立场的体现。
美联社指出,中俄双方这份联合声明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美国,但文中的措辞显然是针对美国外交政策的。
胡锦涛在哈萨克斯坦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签署了《中哈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将13年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更高的台阶。今年,中哈贸易额将有望首次突破50亿美元。胡锦涛访哈期间,双方领导人表示,希望两国在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开拓新的合作项目,使双边贸易在2010年达到100亿美元。
国际舆论认为,胡锦涛此次出访进一步巩固了与北方邻国的关系,为中国稳定周边、提升影响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能源合作步入落实阶段
胡锦涛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会谈时,双方商定全力支持并提供一切必要条件,确保在规定期限内建成中哈石油管道并投入使用,加快推进中哈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前期研究和落实气源工作。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唯一向中国输出石油的国家。中哈能源合作始于1997年,根据当时所签的协议规定,中哈双方将合作修建从哈萨克斯坦西部里海大陆架通往中国新疆阿拉山口的长达3000公里的输油管道。由于种种原因,该石油管道修建计划被暂时搁置。直到2003年,中哈两国又签署了分三阶段建设阿特劳—阿拉山口输油管道的协议。
按计划,中哈共同投资30亿美元的阿特劳—阿拉山口输油管道将于2005年12月16日全线贯通,设计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
据媒体报道,胡锦涛主席此次访问哈萨克斯坦,还有可能促成中国石油企业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合作。
今年6月,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表示有意考虑合并或收购问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及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和印度的石油公司均表示,有意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就并购问题进行接触。
近年来,中俄两国也一直就两国间建设石油输出管道问题进行磋商。今年初,俄罗斯政府最终确定,俄方将修建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泰纳线),该管道建成后每年的输油能力为8000万吨,将有支线通到中国。据估计,泰纳线管道建成之后,俄罗斯将每年通过该管道向中国输送3000万吨的原油。
在此次两国元首会晤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该协议涉及石油贸易、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勘探开发以及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东欧、俄罗斯和中亚研究室主任陈玉荣认为,中俄两国间建立石油输出管道将有助于双方能源合作的稳定开展。但她同时也强调,中俄能源合作只是双边合作的内容之一,因此没必要炒作和夸大能源合作、尤其是石油管道修建问题在中俄双边关系中的份量。
上海合作组织稳步发展
7月5日至6日,包括胡锦涛主席、普京总统在内的上海合作组织六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进行会晤。此次元首峰会将重点讨论在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问题。
按照惯例,六国元首在会后将共同签署和发表峰会总结性政治文件——《元首宣言》。俄罗斯《消息报》称,阿斯塔纳峰会是“颜色革命”发生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之间的首次聚会,仅凭此点,阿斯塔纳峰会也将成为本年度最重大的国际事件之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副所长许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颜色革命”对中亚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是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并未发生本质改变,这些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包括要通过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来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他们对上海合作组织的需求和愿望依然强烈。
“中亚国家发生的政治风波与经济不发达、社会发展滞后息息相关。上海合作组织意识到这一点,并从2002年开始强调把经济发展与地区安全问题结合起来。”许涛说。
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六国总理在北京会晤,提出了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纲要,设立了120个经济合作的项目,并提出了建立统一经济合作空间的远景目标。
一年后,在上海合作组织首脑塔什干峰会上,六国元首签订了落实经济合作纲要的协定。胡锦涛主席在峰会上提出,中国将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9亿美元优惠贷款。
美国卡内基伦理暨国际事务会的研究人员肖恩·约姆在《哈佛亚洲季刊》上撰文指出,如果上海合作组织能在安全合作的基础上担当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那么该组织将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在今年的首脑峰会上,上海合作组织将吸收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成为该组织的观察员,这意味着上海合作组织在地域上从中亚、东北亚扩大到南亚和中东。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专家许涛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专家陈玉荣均认为,印、巴、伊三国的情况及其政治理念各异,尤其是印、巴两国多年积怨,他们的加入可能会把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带进来,从而给上海合作组织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上海合作组织将给这些互有嫌隙的国家提供一个平等对话、解决矛盾的平台,这将有利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刘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