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9日电 据北京日报报道,4月19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一季度房价:“北京市商品房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5212元,比去年同期上涨约11.2%。”
6月22日,北京市建委公布:“1至5月本市商品住宅期房价格为638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1.9%”。
几天前,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调查:“上半年的北京房价已经超过每平方米7000元”……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困惑:北京房价真涨得这么快?为什么同样出自政府权威部门,计算出的价格却存在这么大的差距?
记者采访有关部门发现,目前,有三套统计体系可以计算北京房价,分别出自北京市统计局城调队、北京市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处和北京市建委城建研究中心。这三种统计各有针对,但正是统计方式的不同,统计口径的相异,造成北京房价数据发布出现了三种“说法”。
统计局城调队:着眼于体现宏观趋势
每月月初,北京市统计局城调队的房价涨跌走势都是第一个出炉。
“一季度,北京市房屋销售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其中,商品房、住宅和二手房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5%、7.2%和6.6%。”4月初,城调队的房价涨跌走势虽只简单提及“同比上涨”百分之几,并未涉及每平方米售价的具体数据,但仍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房价又涨了。而这种房价统计的主要作用也正是帮助读者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房价的变动幅度、发展趋势。
“目前公布的只是房屋交易价格的涨跌幅度。我们采用了重点调查加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结果是通过对包括开发商,租赁、二手房中介机构在内的450家房地产企业报送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的。”城调队负责人这样介绍他们的统计方法。而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北京房价超7000元的说法就是来自这一抽样调查系统。而“在此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公布过这套系统算出的房价,至于以后会不会定期公布要看国家统计局的态度。”
统计局投资处:体现购买能力的平均价
“北京现在有3000多家开发商,定期向我们处上交报表的有2700多家,上半年正在运作项目的有1300家左右。”投资处负责人开门见山,这些报表为他们提供了房价统计的基础数据。
但由于房屋售价是在全部工程告竣、达到入住条件后才一次性上报的,而这些楼盘又有相当的部分早在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前就以楼花的形式售出了。这就意味着,这样获取的房价多是一年以前的期房价格,明显“滞后”。
以一季度数据为例,北京市商品房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5212元,其中四环以内商品房的平均售价达到7795元/平方米,而四环以外商品房的平均售价为3971元/平方米。据悉,直到目前,通过这套模型计算出的十八区县的平均房价仍停留在每平方米5000多元。
有业内人士透露,该体系中大约有80%的房屋是一年多前按时价卖出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套房价数据一直是最低的。但它同时更能代表当期拿到现房者购买能力的平均价。
据了解,国家统计局正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这套房价统计体系,解决“滞后性”问题,而在“体系完善之前,我们将不再公布这套数据。”投资处官员表示。
市建委:力图反映市场指导价
“我们公布的房价是当期房屋的成交价格,是按照金额、面积等因素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的。”北京市建委城建研究中心信息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数据获取自政务数据网。这也意味着,在房屋成交到有关部门备案登记的同时,其价格已经录入数据采集系统。所以只要房子成交,不管是期房还是现房,市建委房价都能及时反映当月、当期的平均价水平,具有市场指导价意义。
从今年4月起,北京市建委、统计局、国土局联合发布房价的形式已经成型,使北京房价不再给人雾里看花之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一致性。但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涉及三部门的协调,这套数据公布得最晚,要到每月下旬才能看到。
根据北京市建委、统计局、国土局最新数据,今年前五个月,全市商品期房平均价格6795元/平方米,同比上涨了679元/平方米。商品住宅期房价格为638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680元/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期房价格低于7000元/平方米的占商品住宅期房成交总套数的72.4%,低于5000元/平方米的占42.5%。(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