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七月二十二日电 题:把七夕当情人节,可是数典忘祖?
作者 艾启平 刘中兴 闵爱华
时下,有商家正热炒七夕情人节概念,目的为了和西方情人节抗衡,进而攫取更多商机。但据学者最新考证,七夕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不过是时令转换、秋天开始,起初却与爱情无关。或要问:把七夕当情人节,可是数典忘祖?
牛郎织女的故事,被誉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在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家喻户晓,它具有其他民间故事和传说所没有的神秘气息和传奇色彩。近年来,中外学者纷纷探究此故事来龙去脉,将故事起源归于古人的耕牛崇拜、蚕桑崇拜或星辰崇拜,甚至有日本学者因故事与天上银河关联,认为是故事起源于古人的河神崇拜。但据考证,七夕民俗如乞巧、浮瓜等,与耕牛、蚕桑毫不相干。许多研究也没有说明,古人为什么把人间爱情与天上星辰相联系。
今天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宗迪提供的研究资料表明,当七月织女星升上天顶时,牵牛星就已经进入了人们视野。七月过后,高悬的织女星向西倾斜时,牵牛星后来居上升至最高点,岁序也就随之进入仲秋八月了。七夕故事和风俗的时间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个秋天的节日,尽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演绎出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起初却与爱情无关。
研究还表明,七夕的故事和风俗与时节的关系都可得到解释:织女名是纺绩之月的标志,牵牛则为牲之月即八月标志;七夕穿针乞巧,是因为迎接将到来的纺织季,乞巧之时陈设瓜枣,是因为该季节正是瓜枣成熟之时。至于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后伤心落泪,是因为每年此时正是多雨季节,是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导致华北连绵秋雨季节开始。总之,七夕故事都能在古人的时间感中找到源头,都是时序的同时呈现而联系起来,被人们编织成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
而据秦代占卜简书《日书甲种》上说,“戊申、巳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巳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这些文献资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七夕对于婚嫁而言并非吉利日子,原本是凶多吉少的“下签”,是抽不得的。何况秋天即将到来,万物萧条,令人黯然神伤,并不适合谈情说爱。
刘宗迪认为,文人的鼓噪加上心思活络的商人炒作,使七夕这个似乎被冷落的节日突然热闹起来,而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说法似乎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把七夕当情人节来过,没有人会愚蠢地表示反对,商家更是用心良苦。但就此认定七夕就是中国情人节,可谓数典忘祖。
中国古代是有自己的情人节的,和西方情人节一样在万物盛开的春天。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在内的春天节日,除了其特有的与农事、祭祀有关仪式内容外,无一不是风情摇曳的爱情节日。古代那些爱情诗篇流露出的风花雪月,以及宋明话本、元人戏文等描绘的才子佳人佳话,无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中产生。
他还指出,本土意识的七夕节为了回应外来冲击而复兴传统,却又不得不参照外来文化的西方情人节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结果反倒使传统成了外来文化的拙劣模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