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基本尘埃落定。香港的大学进军内地,向北大清华发起挑战,并引起强烈的社会震撼,可能会引起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不可能在一两年内有立竿见影之效,如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地的学校短期内还很难学到,但长期以后对中国大学改革的贡献,不可低估。
今年香港的大学在媒体上引起最强烈震撼的,就是“高额奖学金”,“天价奖学金”。香港高校的奖学金确实抢走了不少优等生。清华大学一负责人已经表示,明年将调整奖学金的政策。我想大概意思,就是提高奖学金的额度,和香港的大学竞争。
如果清华这样出牌,北大能够岿然不动吗?大概不会。清华奖学金提高,北大也会提高,其他学校更不会作壁上观。这样,各校之间在几年内可能打起奖学金大战,甚至可能突破统一招生的制度框架。
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看看美国名校的竞争,不就是这样吗?几个名牌大学一旦打起奖学金大战,就很难收手。香港的大学和内地一流大学的竞争,就会促发内地大学之间的竞争。中国高等教育将出现大的转型,政府、社会,乃至高校,应该欢呼这样的挑战,积极促成这样的转型的成功。
自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还存在某些计划经济思维的局限。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的层级,比如重点非重点等等,还不是完全市场竞争的结果。第二,学生在统一招生的制度下,只能通过一次考试,通过报考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的方式赌自己的命运分配,没有充分实现在大学之间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我们的制度把学生之间的分数竞争提升到最充分的程度,同时把学校之间竞争降低。
另外,还有的人极力鼓吹一流大学就是研究性大学,一个大学的质量决定于其博士课程的水平等等,根本不提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核心。而本科教育和博士课程,“研究性”等等,未必有直接的相关性。中国的名校可以给从海外引进的教授开出可观的工资单,因为要保持“国际竞争力”。但是,至今一些重点高校给学生最高的奖学金,扣除学费后也不过六千元上下,而没有考虑这一数字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香港高校的冲击,开始冲击这样“一流大学”的理念:只知道雇名教授,上博士课程,轻视本科生,那么最好的学生就会被人家抢走。在这方面,内地一流大学已经错过了一些机会,再不“跟牌”,就晚矣。所以,清华大学对奖学金问题的表态,乃明智之举,希望能够雷厉风行地落实。
我最近曾撰文指出,在奖学金方面,北大清华对香港的大学应该具有优势,而不是弱势。因为奖学金的价值,并不仅由其绝对价值决定,而要根据大学的教育费用、生活费用算出。在香港拿13万港元的奖学金,扣除学费后,虽然大致衣食无忧,却也不那么富裕。在北大清华上学,除了六千元左右的学费外,再加两万元生活费,这样不到三万元,学生生活就颇为轻松。所以,北大清华的三万元人民币,可以和香港的13万港元竞争。这就像中国的产品因为造价便宜而在国际市场屡屡获胜一样,内地的奖学金应该很有国际竞争力。
为什么这样明显的优势过去没有发现?道理很简单,原来没有竞争的压力。内地的高等教育过去一直是单一计划经济的体制,享受财政拨款的巨大支持,招聘明星教授,舍得给钱,学生就不一定了。
我希望在明年高考招生中,这样僵化的制度会被打破。我希望有些大学能够突破统一招生制度的框架,至少看到分数后可以一个电话打到考生家里,不管他或她第一志愿报了哪里,应拿出奖学金来挖人。我当然也希望有关部门对这样的竞争要鼓励。比如,教育部可以作出统一规定,考生在8月1日前,可以根据各校提供的条件,改变自己所选择的学校。这样,各大学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在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和奖学金上下工夫。
来源:新京报;作者:薛涌(旅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