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庞加莱猜想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歌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并没有完成哥氏猜想,但现在,中国科学家在庞氏猜想的证明上或许已经登顶了
自从1966年5月陈景润将歌德巴赫猜想证明到(1+2)以来,整整40年,中国数学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大众的关注。
6月21日晚,丘成桐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有关“庞加莱猜想”的专题演讲。这位华人数学家的演讲吸引了满场千余名听众,其中包括坐在轮椅上的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这是丘成桐在半个月前宣布中国数学家“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之后,首次在公开场合对其进行阐释。
此时,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和美国里海大学教授曹怀东并肩坐在听众中间,会场内并没有多少人认出这两位年轻的数学家——自从“破解百年数学难题”的新闻爆出以来,作为直接从事这项研究的主角,他们在媒体的追逐下始终保持着低调。
作为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做出贡献的主要科学家之一,57岁的丘成桐是哈佛大学教授,也是惟一获得过国际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兹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数学家。自从“完整证明庞加莱猜想”的论文发表在丘成桐任主编的《亚洲数学期刊》上以来,他“力挺”朱熹平和曹怀东二人,称他们的工作“是一项大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对此,国内媒体普遍反应热烈。而与此相对照的是,迄今为止,国外主流媒体对这一成果却鲜有报道;国内数学界对中国人在证明庞加莱猜想上的贡献也传出不同看法。
6月22日,丘成桐在北京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中国人的贡献不少于 整个工作的30%”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说庞加莱猜想的完全证明是一项大成就,比陈景润证明歌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丘成桐:庞加莱猜想是数学史上最伟大的问题之一。一个世纪以来,我不相信会有任何一个著名的拓扑学家、几何学家没有考虑过这个猜想的解决。
这项数学研究对广义相对论和宇宙、黑洞的研究以及实际的工程学应用等都可能有着深远影响。在解决整个问题的方法上,它跨越拓扑学、几何学和微分方程等数学领域里的三个学科,它的重要性和难度都是相当高的。
对于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无论是谁,哪怕在其中做了很少的一部分贡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而对于这么一个数学难题,中国数学家不但懂得怎么证明,而且对它有真正的贡献,这个贡献在中国数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歌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比不上庞加莱猜想。它是一个比较孤立的问题,若单纯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意义不是很大。当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陈景润能做出那样的工作也是很不错的,但是他并没有完成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实际上,陈景润的工作当时被夸大得很厉害。
中国新闻周刊:你说过,“庞加莱猜想的证明,是建立在美、俄等国科学家工作的基础上的,就像盖大楼,前人打好了基础,最后一步‘封顶’的工作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请问,如何评价中国人在此项工作中的贡献?
丘成桐:国内的有些数学家,好像觉得中国人做的总是比人家少,这是很不幸的想法。汉密尔顿(美国著名数学家)是整个理论的创始人,我之所以找汉密尔顿出来进行评价(丘成桐在其演讲中播放了汉密尔顿一段最新谈话的录像——编者),就是要让他告诉中国的媒体,中国人的贡献并不少。中国的数学家总共有五六个人参与了这项工作,除了朱熹平和曹怀东之外,还包括我本人、李伟光、施皖雄和郑绍远等人,其中,我和李伟光等人的工作分散在各部分当中。我相信,中国人的贡献加起来应该不少于整个工作的30%。可以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是30年来做几何分析的数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工作绝对是可以抬起头来,不用觉得害羞的。
中国新闻周刊:根据公开的报道,国际上还有其他数学家在开展类似的工作。其中,有的人已经将论文草稿贴在了网站上。还有参与其中的数学家说,究竟是谁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最终可以做出判断的是数学界。您对此作何评价?
丘成桐: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迄今宣布已经两个月了,假如你有一个文稿的话,你早就发表了,因为你要竞争嘛!有两个数学家,叫做布鲁斯·克莱纳和约翰·洛特,他们一听朱熹平和曹怀东有了(文章),5月24号就赶快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在网上虽然不算正式发表,但至少我们晓得有啊。
而另一组数学家——摩根和田刚,他们说自己的文章也有了,可是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假如有,为什么不发表?他们说,自己有400页的文稿已经交到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了。我在(今年)4月底问这个研究所的所长,他叫卡尔森,他说没有这个manuscript(文稿),只有一个introduction(绪论)。
“那几位院士如果在一年之内全部看懂论文,我愿意送给他1万块钱”
中国新闻周刊:汉密尔顿教授在最新的谈话中评价说,曹怀东和朱熹平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给出了关于庞加莱猜想证明的一个完整与详细的叙述”。同时他又说,他将在与其他数学家继续讨论之后,“希望在毫无争议的前提下正式公之于世”,这是否意味着曹怀东和朱熹平的工作目前还不能被确认为最终的结果?
丘成桐:汉密尔顿先生已经看过曹怀东和朱熹平的文章,他基本上是认可了的,但是有些细节他还需要验证。我觉得这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应有的态度。看完这篇350页的文章大概要花几个月的时间,估计到今年10月或11月会有定论。据我所知,汉密尔顿最近正在花工夫看这篇文章。实际上,在几个月之内,真正能读懂这篇文章的人,在全世界也不会超过10个。
中国的媒体很奇怪,总认为只有权威才能做这样的工作。我可以告诉你,一篇论文的发表,首先,期刊主编很重要。我是这本期刊的主编,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另外,这篇文章已经经过多位审稿人审阅。所以,我觉得,朱熹平和曹怀东的工作是没有问题的。我宣布这个结果,是胸有成竹的。当然,如果汉密尔顿能够再加上一句(评价)的话,那样最好。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看待中国国内的数学家对此项研究成果的评价?
丘成桐:中国本土的数学家,除了朱熹平和他的学生陈龙兵以外,目前没有人懂得这个证明。这个证明和传统的拓扑学无关,所以有的媒体找到国内的拓扑学专家来做批评,这是不切实际的。
我看到网上有人说,如果(国内对这篇论文批评最多的)那几位院士在一年之内能够看得懂的话,我愿意悬赏1万块钱。对于这个说法我觉得很好笑,这句话原本不是我说的。不过,现在我也不否认,如果那几位院士能够在一年之内全部看懂的话,我愿意送给他1万块钱。
中国新闻周刊:据我们观察,国外媒体对朱熹平和曹怀东的研究成果,迄今没有进行更多的报道,如何解释这种反应?
丘成桐:2003年,《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已经完成,没有问题”。可是事实上,这个证明还没有完成。为什么其后的三年多,全世界还有那么多人想证明它?这就说明其中还有一些困难的问题。三年后这些问题的解决才由曹怀东和朱熹平完成。对于这个结果国外媒体也很关注。不过,他们这一次(对这个问题的报道)比较小心。《纽约时报》有记者在这里,他们已经采访过我,也打算再做报道。
中国新闻周刊:您能否对中国国内数学学科发展的情况,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做一个评价?
丘成桐: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华罗庚先生的带领下有一批数学家,当年大概有八九个人,基本上属于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家。可是 “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把整个的气氛都打乱了。华先生当年愿意学新的方法,也愿意发展自己的方法,做了很重要的工作。后来,当年华先生所用的方法、想法,基本上已经用尽了。包括陈景润本人在内,我也跟他谈过,在歌德巴赫猜想之后,他没有办法在数论上学到新的方法。
所以,40年来,中国数学家不走新的路,不学新的方法,跟华先生当年的风气差得太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数学界不能自力更生,完全是走一条功利的路线。加上近20年来,大量人才的外流,中国在数学方面没有取得很好的成就。
这一次朱熹平所做的工作非常值得鼓励,所以我愿意宣扬一下。实际上,主要就是为了提倡一种献身科学的精神。坦率地讲,如果我不做这个事的话,朱熹平的贡献就会被埋没,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研究数学,更重要的是大脑, 而不是办公硬件”
中国新闻周刊:数学作为一个纯基础的学科,可不可以认为,它是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
丘成桐:怎么能这样认为呢?比如说,在国外,很多数学家直接参与操作金融方面的计算。再比如,很多数学家进行保险的计算,如计算中国保险业的零售额有多少。此外,在工程上,也有很多数学家参与计算,数学家的这些活动绝对都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我有个数学家朋友,他在美国完全用数学的方法去投资,很成功,去年一年赚了117亿(港币)。
老百姓有一个完全不正确的观念,认为数学是离现实生活很远很远的,是很间接的,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经常听陈景润的故事。你看我是(像陈景润)那样的吗?小说家有意无意地把陈景润写偏了,事实上他也不是那样的。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数学研究的手段和从前相比有什么不同?计算机对数学研究有帮助吗?可不可以说,数学是一个很省钱的学科,因为它的研究工作看起来不需要使用更多的材料、仪器、设备等?
丘成桐:数学研究在手段上和从前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需要你更用功、看更多的东西。计算机对于数学研究有帮助,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靠脑子想。
数学研究的确很省钱,不需要很多的投资。在中国,国家的投资都被用来盖大房子,办公楼越盖越大,硬件方面发展得很厉害,有的办公楼里连红木家具都有,可是软件方面不行。实际上,很多国外的研究所外面看起来很难看,可是里面有最好的人才,人家重视的是软件。
(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