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清华园里一场被遗忘的教育讨论

2006年09月04日 09:13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最近的教育反思中,通才教育又引起世人的关注。其实早在1948年上半年,在荷花藤影的清华园内就已经进行过一场关于通才教育的大讨论

  大学应该是培养专才还是培养通才,或者说究竟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冯友兰语),这是关系到学生前途、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1948年春节刚过,清华大学工学院的二十多位先生就聚集在土木馆楼上的231号教室,举行了一个教师谈话会。会议由院长陶葆楷主持,在与会者中,有大家熟知的梁思成、钱伟长等人。这次会议是在前一年教授会的基础上召开的。大家认为,大学工科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刻认识的、有理想的工程师。因此,各系的专门课程应予减少,“属于手艺性质之训练,应利用假期办理”。此外,为了使工科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思考各种问题,还应该让他们“吸收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之训练”。会议最后决定,“本院应组织委员会分组研究”如何调整基础课程和实习课程。

  大约三个月以后,《清华旬刊》发表署名晓宋的文章:《严重的工程教育问题》。文章说,工学院要举行改善课程大讨论,陶院长希望同学们要多多发表意见。与此同时,抢救教育危机委员会也发放调查表与讨论大纲,机械工程系的同学还发出呼吁,可见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文章还说:去年工学院教授会已经“一致指出了过度专门的不良倾向”,但如今同学们还是“被压在繁重的功课负担下……累得连读报的时间也没有,更谈不到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了。因此作者问道:我们的教育当局“是不是晓得……把青年学生当成塑料是罪过”?

  6月10日,清华大学自治会举办学术报告会,刚从美国回来的冯友兰发表《论大学教育》的演讲。冯先生讲了两个问题。第一,大学不是职业学校,不是宣传机关,也不是教育部的一个科室;大学是传授知识的部门,是独立的追求真理研究的单位,是不受任何干涉的专家集团。第二,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要把人训练成工具或机器。

  接下来他分析说:因为人类面临的不仅仅是吃饭、穿衣等“有用”的问题,所以大学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一个清醒的头脑,一颗热烈的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社会有所了解,对是非有所判断,对价值有所欣赏,才不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至于人云亦云。他还说,许多知识和学问对于人生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出来的,有些甚至永远也看不出来。因此,只知道学习“有用”的知识,其实是无知的表现。

  不久,潘光旦先生也在《论教育的更张》中谈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说,主张专才教育的一个主要论据,就是社会生活需要分工合作。但是人毕竟和蚂蚁不同,蚂蚁的分工是一种本能,人的发展却有无限可能性。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像蚂蚁似的掌握一种能力,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非人的世界。

  文章还说,工业生产奉行的是“同样标准”,通才教育追求的是“共通基础”,工厂的目的是要把产品造得一模一样,学校却应该向学生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如果过早地把学生纳入一个狭窄的专业范围内,就会扼杀他们的个性。这样一来,就只能造就“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文章认为,专业教育培养的专家除了一技之长外,还有很多短处。再加上这种专家因为有一技之长,就非常自负。因此这种人越多,冲突也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国家的和谐康泰(就)越不可问”。这正如他在另一篇文章所说:倘若“举世全是匠人,而没有几个通人”,那种锱铢必较、乃至同室操戈的局面就会发生。

  上述讨论是有深刻背景的。1945年二战结束后,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在反思战争、反思人类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过一份报告,题目是《一个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报告指出:多年来过分强调社会分工和专业教育,有抵消人类合作、增加社会冲突的可能,阶级斗争乃至法西斯战争由是而生。这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破坏,也对民主自由构成极大威胁。报告认为,自由社会必须由自由的个人组成,而自由人格的产生,有赖于普通教育的努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普通教育强调的是“普”“通”二字。“普”就是普遍,“通”就是通达。不“普”,自由的人格就不会大大增加;不“通”,就无法获得真正自由。

  遗憾的是,没过多久,清华大学就由于种种原因变成了单纯工科大学,而这场通才教育大讨论,也很快被人遗忘。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文/智效民》

 
编辑:吴歆】
:::相 关 报 道:::
·书院教育亦古亦今 复旦大学跨专业“通才教育”
·接收何种理念?发展前途如何? 揭秘港校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定位模糊培养了“城市依赖症”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