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1日电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有关食品安全事件,显示出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滞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据《信息时报》报道,专家及质监部门有关人士认为,标准低并不意味着食品就不安全,会危害人体健康。消费者应有清醒的认识,不应一味地恐慌。
“有的食品即使在其他国家遭禁,也不能代表它一定有食品安全问题。”广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陈永泉教授说。他认为,很多食品遭遇技术壁垒都是由于各国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畴不同所致。
据陈永泉教授介绍,目前全球直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数量超过4000种,但各国规定的使用范畴却不同,没有一个国家允许这些食品添加剂全部能使用,如中国只允许使用1000多种,美国是2000多种,各国都认为尚未被自己允许使用的添加剂都是非法的。
广州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中国食品检测标准确实比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有所滞后,但国家总局也是为了保障公众的利益而统一制订这些标准,所以不存在由于标准的问题而令公众的安全受到侵害的说法。此外,国家制订的标准需要逐步细化深化,需要有时间去完善,其发展方向势必会更有效地保护公众的利益。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曾庆孝教授:任何标准都要看食品对人体的危害评价程度,现在我们食品安全标准的滞后是不会危害到人体健康的。例如,短时间内中国无法让十几亿人都喝上达到发达国家标准的自来水,但并不代表我们喝的水会危害健康。
广州市质监局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李红兵说,除了质监部门外,对一个食品企业的监管还有三方面:首先是消费者的监管,生产出质优的产品才会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并扩大市场占有量。第二是社会监督,这是社会对企业的一种要求。第三个,也是最直接的一种监管,那就是企业竞争对手的监管,商场如战场,对手的监管是最残酷最严厉的,只要企业的产品或者自身出现了任何小问题,对手将会无限量地扩大,然后进行打击。
华南理工大学曾庆孝教授:如果非人为食品安全事件中的毒性在承受人体范围之内,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人体肝脏有解毒功能,并对一些有害成分逐步形成免疫,只要我们能适当控制摄入量和摄入平衡,便可减少毒素对人体的伤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