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8年时间里,一所高校引进了大量学科先进人才,其中5位后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加州圣塔巴巴拉大学校长杨祖佑成了16日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的“风云人物”。
国内多所高校校长向他请教:国内高校也有可能复制这样的奇迹吗?
杨教授对此回答:产生诺奖得主需要前期辛勤的“种植”和“培育”,光靠“挖”是不够的。
名校都有“伯乐经”
杨祖佑教授196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之后赴美继续深造。他告诉国内高校的校长:“虽然这40多年来我一直在国外工作,对国内的高校情况不了解,但培养人才有共同的方法经验。”这些也是所有世界名校共同的“伯乐经”,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比如不断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准,招收最好的学生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形成跨领域合作的研究氛围,使研究人员在确立目标后能齐心协力。
制造诺奖人才是可笑的
因为诺贝尔奖这个热门话题,昨天下午的分组讨论会差点成了杨祖佑教授的“伯乐经”介绍会,一旁的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校长安东尼奥·诺沃阿忍不住打断了这个话题:“在我看来,一心制造诺贝尔奖人才是件可笑的事。”“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在于对学校创新能力的肯定,在于证明学校的科研能力。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诞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那么很有可能一无所得。”安东尼奥·诺沃阿很明确地向国内校长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要想在学科领域产生具有很高影响力的人才,光靠“挖”是远远不够的。
国内大学负担重
“目前的现实也制约了国内诞生诺贝尔奖得主。”对此,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认为,目前国内大学的负担要比国外大学重很多,特别是一些专科性大学,要满足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其研究成果要求应用性强、操作性强。而国外高校更关注基础性研究和科技前沿研究,他们如果要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必须到企业去做。相信二三十年后,随着中国对科研前沿问题的研究深入,中国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来源:上海《新闻晚报》记者:李征 杨玉红 张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