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唉,又来了,爆出问题的食品又加了一项。
首先是鸭蛋,中央电视台披露河北部分鸭农人工制造卖价更高的“红心鸭蛋”,在饲料中添加有毒工业染料“苏丹红”。于是,鸭子下的蛋,蛋黄鲜红艳丽,吃进人体却能致癌。
好吧,鸭蛋至少不属于生活中的常吃食品。岂料,本周翻开报纸,又见他们说鸡蛋也有问题。我心里不住嘀咕:上周刚买的鸡蛋会不会有“苏丹红”?打开一枚看看,所幸蛋黄呈淡橙色。不过,报上的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专家也说了:“单从蛋黄颜色区分不出鸡蛋是否含有苏丹红,只能借助专业检测手段才能发现……”
天啊。再想想,家里买的蛋没事,在外头吃的蛋呢?
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普通市民的烦恼,人们变富裕了,食品安全形势却仍然不容乐观。记忆中,去年有含孔雀石绿的活鱼,带链球菌的四川猪肉,毒鳗鱼,毒菜,今年是红心鸭蛋、多宝鱼,中国每年都要经历至少一次食物恐慌。
不能说当局对食品安全不重视,手段不坚决。在红心鸭蛋产地之一的河北,5000多只喂食了“苏丹红饲料”的鸭子遭到了集体扑杀。中国政府近年也尽力在食物卫生的立法上堵塞漏洞,但问题是执法松散,立法作用难以发挥。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个体户太多,造成执法难度。小规模的食品企业目的只是赚取微利,所谓企业品牌和形象他们根本不在乎。
执法再难,当局依然有责任收紧疏漏的法网。事关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立法执法当局有必要加紧取缔,不能老是由媒体揭发。对于肇事者不能罚款了事(据说罚款通常在数千至数万元人民币之间),更要追究刑事责任,以对社会形成阻吓作用。
然而,仅仅使用法律、行政管理和监督,恐怕很难有效掌控食品加工企业,更遑论广大的农业、渔业的参与者。要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答案最终恐怕要回到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消减城乡壁垒,建立农民自尊、自信、自豪的方面。
根据中国媒体报道,河北的农民将“苏丹红蛋”称为“药蛋”,自己从来不吃。同样的,过去爆发过毒鱼,毒韭菜事件,种植者自知产品吃不得,所以都是往村外卖,将安全隐患转予他人。为什么这样呢?农村增收困难、农民对城市人和现有体制缺乏认同,民间信仰的破灭,也许都是原因。
中国古话说“抬头三尺有神明”,中国这么大一块地方,自古以来就不全用法典治理,而是由种种约定俗成的乡规,因果报应的民间信仰来维持社会秩序。进入现代社会,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力量应该来自不同社群间平等、相互尊重,个人对社会的认同感。
被污染的餐桌,背后是不纯净的心灵。食品安全隐患是中国社会的一根软肋。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有删节;作者:韩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