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新海归新机遇”为主题的欧美同学2006北京论坛暨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交流大会在京召开。会中英才集聚,针对目前留学人员针对“海归”就业竞争力的问题,与会专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海归”就业难源于三个落差
此前,世界HR实验室针对海归归国就业做过一份调查: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的“海归”感觉职业方向出错。就业问题反倒成了困扰当代海归的大难题,有人甚至把就业难的海归称为“海待”。据人事部副部长王晓初介绍,截至2005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93.3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23.3万人,2005年留学回国人员有3.5万人,年增长率达到了39.4%。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数量一直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对此,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副秘书长丁宏宇说,“海归”就业困难是由三个落差造成的。一是留学人员本身的心理定位,觉得归国以后就理应是高职高薪;二是专业或者学校的落差;第三就是投入产出的落差,计算不准,自己对留学回报期待太高。
“目前‘海归’变‘海待’现象,并不代表中国的‘海归’人才就过剩了。相反,与60多万还在国外的留学人员相比,回国的23万多还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依然需要大量‘海归’,尤其是那些高素质、高层次的‘海归’。”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表示,应注重对现有硕士以下学历“海归”人才的安置和疏导。他表示,目前,中国已经通过设立教育监管网、留学预警发布机制等手段对出国留学人员进行引导,今后还将陆续出台这方面的相关政策,以防出现盲目的留学热。
海归创业激励机制势在必行
“海归应该首先了解中国。学技术的海归,应该先找一个工厂打工;如果学金融,就应该从市场做起;如果想当音乐家,就先找个琴行打工。海归应该放下架子,从基础做起,踏踏实实地去了解中国,在了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师陈兴动表示。
陈兴动表示,新时期的海归已经不像以前的海归那样如鱼得水了。海归虽然有优势,但在国内受教育的毕业生也有优势,他们更了解中国。由于许多海归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出国前的水平,回国后又希望一下子得到很高的职位,而现实却往往不能如人所愿,在徘徊中就变成了所谓的“海待”。
“中国的政策环境、宏观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都与国外有很大差异,海归人员要回国创业,就必须对这些情况有深入了解。”陈兴动指出,建立海归创业激励机制势在必行,只有建立良好的鼓励机制才能吸引大批海外人才回国发展。这种激励机制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范围涵盖各类海外人才,内容则应涵盖各种服务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
留学人员应积极参与民间外交
“广大留学人员应当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决策建言献策,为实现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同时积极参与民间外交,为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做出贡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表示,在当前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期,留学人员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首先要用世界的眼光,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决策建言献策。要特别关注当前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其次,积极自主创新,为实现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留学人员历来就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先锋,建设创新型国家,广大留学人员更要发挥智力优势、整体优势,加快创新步伐、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应参与民间外交,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去年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为广大留学人员开展民间外交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民间的解释和争辩,往往会起到比官方渠道更为有利的效果。(来源:证券日报《创业周刊》; 记者:刘丽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