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1日电 据美国《美洲时报》报道,9.11恐怖袭击将纽约华埠的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数十日的封街,平常人来人往的华埠在9.11事件发生后一度上演“空城计”,让靠游客吃饭的商家和餐厅业者陷入困境。与世贸大厦金融街仅几条路之隔,可能再没有一个地方比华埠更能感受到9.11带来的痛楚了。5年过去了,尽管华埠的经济有所恢复,但依然在经济转型之中痛苦挣扎。
五年已过 华埠依然伤痕累累
2006年9月,世贸大厦废墟前,前去祭奠瞻仰的人络绎不绝。高高的围栏内,世贸原址上,自由塔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并将于2009年重新矗立在纽约的空中。世贸大厦7号楼已经重新翻建一新,进进出出是西服革履的白领精英们。不远处的华尔街人来人往,已经恢复了9.11之前的繁华景象。然而,与华尔街仅几街之隔的华埠,却依旧伤痕累累。这个已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最大华人社区,依然没从9.11的阴影中走出来。
在9.11后的2个月内,进出华埠要出示证件,封路、戒严使得游客几乎没有,商家被迫停业,华埠几乎成为一个空城。
根据亚美商业发展中心研究调查显示,在9.11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被称为华埠两大经济支柱之一的制衣业难以支撑下去,12%的衣厂关闭,1000多名衣厂工人失业,另外5000名工人能一个星期上2—3天班。而华埠另一个经济支柱—-餐馆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直至2002年春节,华埠的餐馆生意仍然下降了20—40%。
到2003年第一季度,97%华埠商家称生意没有恢复到9.11之前,商家生意一直徘徊在下降30%左右,有的则下降了一半以上。
至今,5年过去了,华埠仍然没有从9.11的冲击中缓过气来。因为这冲击已经触及至华人社区的骨子里,并不断带有余震。
纽约华埠的中心地位正在动摇
原本生活在纽约华埠的人,有三分之一的老人孩子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接近一半的成年华人高中都没毕业,85%的华人根本不会讲流利的英语。由于语言、文化上的隔阂,尽管与世界金融中心比邻而居,华埠却一直处于半封闭的状态。
9·11的突然而至,使得这种生存模式暴露出来。对于很多不懂英文,一辈子生活在华埠的移民,则更是雪上加霜。
“9·11”事件的巨大冲击,改变着纽约华埠的生存环境。受经济衰退影响,再加上不断上涨的房租和生活费用,华埠一些居民开始外迁,华埠的人气渐渐地开始减少。
更多的华人尤其是新移民选择迁往邻近的法拉盛和布鲁伦。经过最近几年快速发展,这两个新唐人街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法拉盛,在近2年迅速发展,大有取代纽约曼哈顿华埠的架势。由于地价、房价相对便宜,新兴的唐人街拥有许多优势。曾几何时,华埠是纽约周边华人购买中国食品的地方,如今在法拉盛和布鲁伦,中国食品超市餐馆像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除了大批的华人迁出华埠,以及其他华人聚集地发展的影响,华埠的缓慢发展与其内部的经济构成也有关系。
华人的传统产业,也曾经是华埠两个支柱产业——纺织业和餐饮业,两个行业内部竞争惨烈,利润很小。就拿餐饮业来说,早茶的一块小点心已经从过去的2块多钱降到了2块以下,几家专门提供广东早茶的饭馆以价格战打拼,进入恶性竞争,华人内部拼死竞争,更降低了每个人的盈利空间,让商家叫苦不迭。
除此以外,糟糕的交通环境,陈旧的公共设施,极度短缺的停车位,还有肮脏的周边环境,都让游客对华埠望而却步。过去一百年来以华埠为中心的纽约华人社区正在改变。
华埠产业结构重组 摸索中转型
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与倒塌的双塔相距不远的纽约华埠,也在尘嚣之中陷入一片萧条。华人传统的行业——餐馆业和织衣业纷纷关门闭业,工人们大量失业。
在华埠所有行业中,受到创伤最深的主要是制衣方面的工厂,从“9·11”以前的200多家降到了现在大概是70、80家,将近四分之三的车衣厂都没了。仅仅在车衣厂就有几千个工人没有工作了,自然影响到整个华埠的经济。因为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也影响到了其他的行业。再加上游客也不到华埠去,就对其他的行业产生连续影响。华埠原来的四大支柱行业,已经都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5年以后,在不断的摸索当中,华埠开始转型。华埠的一些机构开始举办各类的培训班,以期能够为那些因9.11而失业的华人找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生存空间。华埠人力中心(Chinatown manpower project inc.)就曾获9.11基金支持,开办护士助理和家庭助理免费培训班,为失业华人找寻新的就业途径。
车衣厂的女工们,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很多人都转行从事护理行业。参加护理技能培训之后,这些培训班往往已经有一些对口单位,再加上护理业人才短缺,相当抢手。护理成为车衣厂女工们的最佳选择。这也是在911以后,华埠新兴的一个行业。
何去何从 华埠在探索
9.11给华埠带来了惨痛的记忆,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9.11是一针强有力的催化剂,加速了华埠的转型,也迫使华埠不得不找寻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9.11以后,华埠持续不景气, 2003年8月,位于勿街32号的百年老店“广源盛”因未付租金被勒令关闭,引发了华埠的历史和发展的探讨。
其实,“广源盛”的倒闭,不过是华埠转型的一个开始标志。在广源盛之后,不断有店因为生意不好、租金又贵而不得不相继关门大吉。比如位于柏路门前的百味龙虾、勿街上的糖潮等。用商家的话来讲,这里是3天一小家,10天一大家,店面关闭的事情时有发生。
华埠房价高涨,一间小小的店铺每个月租金3万元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一位在华埠居住多年的华裔老人告诉记者,虽然华埠餐馆业发展地红红火火,但因房租太高,许多经营者无法维持生计而使得不少店面不断易主。
由于靠近华尔街金融区,邻近商业繁荣地带苏豪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增长的曼哈顿房产地值,造成了如今华埠的贵族化趋势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是继续成为华人小商铺的集散地?还是接轨华尔街成为新的金融中心?华埠该何去何从,成为现在人们思考的问题。
华埠面临住房、卫生、交通和停车四大问题
你随便在华埠街上抓一个人问华埠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脱口而出——住房、卫生、交通和停车。
卫生问题一直是华埠最让人头疼的,虽然清洁华埠协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持华埠清洁的宗旨,但由于人口密度高、商家、住户意识薄弱,让清洁华埠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除了清洁问题,华埠人口拥挤的现象也一直是当地政府头疼的问题。
目前华埠的楼房60—80%都是超过一百年以上的老房子,由于地处闹市,生活方便,不少华人愿意住在那里。但是这些房子楼道窄小,没有电梯,防火功能非常差。
华埠寸土寸金,不少楼宇都是当地政府保护的历史遗迹,拆建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现在不少服务华埠的机构由于租金太贵,都搬离华埠,在曼哈顿其它地段办公。由于地皮价格高,许多开发商认为有些地段的房屋不适合改建新的大楼。
华埠的交通也是商家抱怨的问题。柏路在该市警察局以“防止恐怖袭击”的理由强行关闭后,给来往于下城和华埠之间的车辆带来不便,华埠居民们这样说“柏路是连接华埠和华尔街的要道,关闭之后人们懒得绕道开车,就干脆不来华埠了。”
重建华埠正在进行中
“从商到从政,从边缘社区到融入主流社会,华埠正在经历百年来最大一次的转型。”
华埠的状况,也促使华人领袖开始反省,并呼吁各团体进行政治合作,让当地主流社会无法忽视华人的声音。
2004年成立了华人选民联盟,鼓励华人积极参政,让政客听到这片土地发出的声音。同年又成立了华埠地区合作发展公司(CPLDC),并获得当地政府拨款,专门用于清扫华埠的街道。
在社区各界的努力下,华埠于2006年3月加入帝国区,曼哈顿下东城以及某些华埠特定地区可以享受减税优惠,这将对振兴华埠小商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华公所正努力推动在华埠竖起一个中国式、具有民族特色的牌楼。其将与孔子塑像,以及林则徐像,构成华埠三大标志性建筑,保留华埠的民族文化特色。
结束语 华埠探索中前行
今天的华埠虽然受到9.11的重创,但仍然坚强面对困难,社区各个组织、机构在不断努力为华埠的建设作贡献。
911之后的5年,华埠正在以空前的团结一心,寻找探索着新的发展之路。华埠要想发展,就一定要改变、重整经济结构,至于走什么道路,则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衣厂工人到家庭护理,从仓库大楼到高级公寓,从移民到贵族,每个社会在它的转型初始, 都有一段阵痛期。 (记者 郭娟 萨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