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餐馆曾是很多华侨华人海外创业初期的经历。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中餐业投资少,风险小,专业性不是很强,中餐业是华侨华人在日本的传统行业,在日本各地都可以见到中餐馆的影子,有人说日本80%以上华人靠餐饮业或曾经靠餐饮业为生,日本的中餐馆已经早就成为日本餐饮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0年前,上海人和福建人先后涌入日本,改写了日本华人社区的历史。当年他们仍乐于自成一国之时,新来的东北帮已冲进华人社会寻找安居乐业之据点,他们先后占领了池袋、上野、大久保……当东北料理店驻扎这些华埠时,上海料理店已经悄悄地退出,并找寻到更高的落脚点。新华侨经营的中餐馆也开始走出了过去低档、廉价的误区,装潢考究、菜式丰富、做工精良的中餐馆在逐渐增多,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档中餐馆“百花争艳”的局面。
华人构成影响饭店经营方向
近年来在东京的池袋、上野、大久保等地渐渐涌现出许多东北饭店,每到傍晚时分,这些饭店里的客人操着一口东北话,啃著酱大骨,嚼著烤羊肉,痛快地喝着啤酒,让任何一个置身于饭店的客人都会感到仿佛是在吃东北的大排挡。
据一东北厨师介绍,酱大骨绝对是这几年在华人中最有“群众基础”的一道菜。几年前,在池袋刚兴起东北菜馆的时候,有厨师尝试着把日本人仅做汤用的猪脊骨做了一道酱大骨,没想到受到在日华人的热烈欢迎。因为酱大骨肉虽不多,但肉质鲜美,入味而不腻,价格便宜,有不少南方人也加入了啃骨头的人潮里了。现在各家中国人餐馆纷纷效仿,连川菜馆也开始卖大骨头了。
“中南海”(东京都丰岛区池袋1-7-12)是位于东京池袋的一家四川菜和东北菜兼营的餐厅,该店店长潘晓东感叹当初选对了经营方向,他说:“2年前开店时考虑到日本的东北人渐增,设计菜式时就选择了四川菜和东北菜两个地方的菜式,聘了川菜师傅和东北菜师傅。现在我们餐厅每到星期六、日120人的座位常常会爆满,而来的客人以东北人居多。”
据了解,现在在池袋附近的多家东北菜馆个个生意火爆。
“人们说生意场如战场,做生意与带兵打仗有相通之处,这句话是用得上的。其实,这己成为普通真理,干什么都可以用。但实际上,很多人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却不懂得怎样理解和运用它。华人饭店业也是如此。我们那些干了多年的老经营者,总能把自己形容得头头是道,但对华人市场却两眼一抹黑,至少是模模糊糊的。忽视市场的发展与变化,这是我们这些老华人经营者容易陷入的误区。”福建饭店经营者李先生前不久刚关掉自己的店铺,现在似乎悟出点儿什么。
“就拿在日中国人社会来讲,从上海人到福建人再到东北人,20年来在日中国人构成的比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华人饭店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东北人的增多,当东北菜已经在日本孕育成长、展现在华人饭店业面前时,不少饭店老板还在回味着当年华人群集的上海菜小餐馆的滋味。以前中国人没有什么选择的机会,但时至今日,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菜在日本将是多样化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如何对应华人的需要,在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要首先对市场发展和变化有准确的认知,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并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人们的饮食习惯变化、饮食方式的改换、流行菜式的趋向等,都是市场变化内容之一,也是华人饭店经营者必须了解和仔细研究的。”李先生准备重整旗鼓招一位有经验的东北厨师,开一家东北菜馆。
人际关系是重要的营销策略
“在生意场上,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经营者往往只注意其地理位置,而忽视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
“上海大饭店”(东京都港区赤嶁3-16-7)的经理韩美荣女士说:“每天仅想着赚钱的经营思路是不对的,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中国人经营饭店要想把菜卖给日本人,首先是要交朋友,要让日本人了解中国,并使他们喜欢中国,这样客人才能源源不断。”
2年半前,“上海大饭店”的前身由一家中国的著名宾馆经营,但经营状况并不好。2004年2月,韩美荣女士接管“上海大饭店”后制定的营销策略是“以社会人脉促进饭店营销”。
韩美荣女士在中国就是一名酒店管理者,曾在在北京香格里拉、京伦、昆仑等酒店的销售部做市场,她认为,“上海大饭店”位于赤崱鮫个高地价地区,走高档路线一定会受周边的新大谷、东急、王子等酒店排挤,走低档路线又可能入不敷出,于是就选择了中档路线。
韩女士说:“在日本经营中餐厅并不比在北京经营一个中餐厅容易。一是因为日本餐饮业竞争激烈,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人的消费方式和中国人不同。人们都认为日本经济比中国好,日本人比中国人有钱,而实际日本人吃饭更讲究经济、实惠。比如说日本公司职员的午饭都是几百日元的盒饭,晚上朋友之间的聚会消费也非常有限。而中国人搞个聚会每人消费数百元人民币却是很正常的。我们这儿晚上的宴会菜单一般也就每人6000日元,这和日本人的收入相比并不算奢侈。”
给菜肴定位后,韩女士更注重以诚待人,结交各种朋友。韩女士一个日本友人说,6年前到北京,交通、购物等都很不方便,韩女士就亲自带这个人到北京变化最大的地方参观。这个日本友人赞叹过北京的变化后,更加信赖韩女士,也更加喜欢中国。现在,这个日本友人几乎每星期都会带朋友到“上海大饭店”吃饭,向朋友介绍中国文化。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现在日本很多政治家、中国驻日机构等举办活动都会选择在“上海大饭店”。此外,刘亦菲、胡兵、女子十二乐坊等著名艺人的许多活动也选择在“上海大饭店”举行。
现在“上海大饭店”的散客并不多,营业收入也多是靠各种文化交流和聚会。韩女士总结自己管理酒店的经验时说:“没有朋友做不下来,开饭店也要先从交朋友做起。”
以文化促发展
“饭店是文化交流的舞台”,许多经营者都这么说。在关西地区,大阪上海新天地的“皇宫”餐厅要算“以文化促发展”的佼佼者。
2005年9月,大阪上海新天地新装开张。从一楼到七楼,涵盖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这座全日本第一家由华人投资建设的综合商城,早已经成为关西华人购物、餐饮、娱乐中心,更是一道向日本社会传递“中国”、“上海”的风景线。整个商城的文化气息也感染着“皇宫”餐厅(大阪市中央区日本桥2-7-5)。
今年5月黄金周,上海新天地特地从国内请来了武汉歌舞剧院的“丝竹琴韵女子乐坊”为黄金周的节日气息推波助澜。青春靓丽的女孩儿清一色红衫红裙,一边演奏一边载歌载舞,与红柱金匾的背景浑然一体,格外和谐。吸引人的不仅是她们的演奏,华丽的表演同样夺人眼球。在“皇宫”用餐的客人,品尝着上海美食,欣赏着中国江南美曲,给每位在场的客人一份意外惊喜。有许多到“皇宫”用餐的客人表示,来这里寻求的不仅是一顿可口晚餐,更是一份难得的享受和心情。
现在,在关西的许多华人社团举办活动也选择在大阪上海新天地。
打文化牌的中国餐馆不是个案。在东京的“上海人情”饭店(东京都涩谷区神南1-16-3)也是靠中国文化吸引客人。餐厅装修雅致,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在餐厅的墙壁上贴着中国30年代电影明星的照片,“旧上海和平饭店股东大会”场面的壁画把人们的思绪拉到解放前的中国。
不仅是饭店装修,在菜肴设计上“上海人情”也甚下功夫。据店长弓长根元介绍,店里聘请了8名厨师,分管烹炒、切配、面点等,其中总厨曾在和平饭店担任过厨师长职务。
菜单上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豆腐花”因为制作繁琐,利润低,中华料理店一般不会把它列在菜单上。但“上海人情”认为“豆腐花”是中国传统美食中必不可少的,因此店里的师傅们坚持每天起早磨新鲜的豆浆。记者看到,价格仅卖680日元的“豆腐花”装在一个套有不锈钢桶的小木桶内,香葱、虾米、紫菜、榨菜覆盖在豆花上面。在中国市肆随处可见的“豆腐花”在这里却制作得精致无比。
店长弓长根元介绍,还可以根据客人要求,在现场给客人表演“豆腐花”是如何“点”成的。此外,客人还可透过橱窗看到中国面点现场制作的场面。“离饭店不远就是电视台,那里的工作人员早就是店里的常客。以前日本年轻人聚会都喜欢去西式餐厅,现在,一些装扮怪异的年轻人也渐渐多起来了。”
观光地餐厅:新的增长点
“太阳楼”餐厅(东京都港区台场1-6-1)是华人饭店业的又一类代表。社长叶晓春这几年风头正健。日本太阳楼株式会社旗下已在台场、新宿、海滨幕张、东京塔、涩谷及川崎、大阪等地开设多家分店。
在旅游观光地开设自助餐厅是“太阳楼”的经营秘诀,平日在“太阳楼”享用一顿丰盛的中华料理仅花950日元,这个价格是极具诱惑力的。
这种经营方式可称为“中华料理+日本模式”,经营中华料理的店铺多是按照传统经营方式,不是高档宾馆一般不敢尝试用自助餐这种模式经营中华料理。这种模式的核心,融合了食品工业生产方式的高效性、稳定性的经营特征,在经营活动中又能和其他中国料理店保持和谐相处、相互依存、互为依托。更重要的是,“太阳楼”的几处选址均选在了旅游区或闹市区等客流量大的地方,
一位业内人士评论说,“中华料理各有各的市场定位,但今日日本的中国饮食文化已步向多样化,适者才能生存是经营商不变的定律。现代人总喜欢试新事物。自助餐的模式其实在日本已流行多年,主要卖点是优雅环境,加上任点任食,一些外出游玩的人食欲旺盛,对他们来说自助餐是非常有诱惑力的。经过几代华侨的传承,中餐在日本早已成行成市,在竞争激烈的饮食界,若不搞搞新意思,就很难立足了。”
(来源:日本中文导报 文: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