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美国3年多来深陷伊拉克战场而不能自拔,让早在2002年便开打的阿富汗战争几乎被众人遗忘。阿富汗战争标志着美国在全球反恐战争中的首役,四年多来却是每况愈下:不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塔利班的残余分子在当地有重起炉灶之势,新成员从邻国巴基斯坦——甚至埃及、叙利亚和也门——不断注入;另一方面,仍在阿、巴两国北部边境山区活动的基地组织大头目、9·11事件的幕后主使者——本拉登,不但至今仍逍遥法外,还不时通过录像带向世界发声,大咧咧地鼓吹反美圣战,让美国政府着实头疼不已。
“逮到本拉登有其象征意义。但即使本拉登被擒,由他一手扶植起来的反抗运动也不会因此停止,”华盛顿智库史汀生研究中心南亚问题专家麦克·克里朋对《华盛顿观察》周刊如此评论道。
本拉登迟迟没能被绳之以法,美国情报单位自然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更有不少人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政府。四年多来,尽管美巴两国间的确共享情报,驻扎在阿富汗的美军却总是没能获得巴基斯坦政府的首肯,直接进入巴基斯坦境内进行搜索和逮捕本拉登的行动。论及此,不少学者认为巴基斯坦政府不该承担所有的责任,美国自己的努力也不够。
“巴基斯坦政府不是唯一该受指责的对象。”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彼得·辛格博士指出,“在2001年秋天,我们本应提供更多的资源来搜捕本拉登。美军在托拉博拉(阿富汗东北部靠近巴基斯坦的边境山区)一役的人数不足,很可能就是让本拉登溜走的原因。此外,阿、巴边境的部落也搞两面手法,一方面奉本拉登为上宾,一方面又对外否认他的存在,让本拉登得以利用他们的好客天性,将其卷入恐怖主义的战争中。”
本拉登不再是反恐目标
9·11事件已经届满五周年,美国政府由布什总统带头,发表了一系列反恐演说,希望能借此冲高美国大众对延续多年的全球反恐战争的支持。然而布什在演说时除了一再引述本拉登“对美宣战”的激进用词,将他比喻成“希特勒”之流,却从不提及捕获本拉登的必要性。在布什政府于9月5日公布的最新的“美国打击恐怖主义战略”中,本拉登的大名也只出现了一次,抓到本拉登不再是反恐战争的终极目标。
“就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来看,找到本拉登是很重要的,但从战略的角度而言,捕获本拉登的意义并不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家安全和战略专家理查德·伯茲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
的确,擒获本拉登并不会降低基地组织的运作能力,也不会减少恐怖袭击的发生几率。毕竟,许多恐怖分子虽然受到本拉登的启发,但基地组织的架构并不是等级分明的,也不是很紧密。他们并不是随时等着本拉登下达指令才去行动的。
辛格也认为擒获本拉登对反恐战的重要性已不如以往。
“抓到本拉登对全球反恐战而言有象征意义,但并不会结束反恐战争。”辛格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道,“本拉登自从9·11事件爆发后便销声匿迹,他的角色也更像一个精神领袖而非组织的领导者。现在抓到他并不表示(恐怖)攻击就会跟着减少,只能说他不能够再用那些嘲弄人的录像带来做宣传。”
本拉登不时通过录像带的方式曝光,高调地同美国和西方社会叫板,总是惹得美国政府气愤又无奈。日前,基地组织在9·11事件五周年前夕,通过阿拉伯地区的半岛电视台播放一盘前所未见的录像带,画面中不但出现本拉登同基地组织成员讨论9·11恐怖攻击计划的镜头,甚至还有那些9·11劫机者执行自杀攻击前的告白,字字句句无异是在美国人的伤口上撒盐。
辛格以2006年7月间,美军在伊拉克成功炸死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领导人扎卡维为例,表示扎卡维的死并没有终止伊拉克境内的暴力袭击活动,显示“结束一个领导人的性命,并不等于结束一个组织的命运”。
巴基斯坦追捕不力?
虽然对本拉登目前的藏匿地点众说纷纭,但是美国的反恐专家和情报人员一般相信,本拉登仍然在巴基斯坦西北部接近阿富汗的山区间游荡。至于美国情报单位为何在近5年的时间里、花费数百万美金在间谍卫星和电话监听上,甚至提供2千万美元的悬赏,还是对本拉登的下落一知半解,美国情报官员的答案多半是:知道本拉登下落的人并不多,而且身边也多半只跟着两名保镖;他从不使用电话或网络,居住的地方恐怕也没有对外联系的管道。此外,他几乎足不出户,即使出门,也多是在对他友善的地区活动。
对于本拉登一再地逃出美国的手掌心,克里朋认为,美军和巴基斯坦政府都要负上责任:“成功擒获本拉登的机会在2001年12月他逃离托拉博拉时是最高的,只可惜当时美军派出的军力不足,没能阻断他的退路,”克里朋说。另一方面,当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试图炸毁印度国会,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关系紧张,印度开始动员军队,导致巴基斯坦陆军也跟着从巴国靠近阿富汗的边界调派两个师的士兵到印巴边界,以回应印方的动员。克里朋表示,巴基斯坦军队的这一调度使得抓到本拉登的可能性大大地降低了。
美军在2001年12月掌握情报,对阿富汗的托拉博拉山区展开空袭行动,希望能一举炸死本拉登及其左右手,不料却还是让本拉登逃出了手掌心。据称,本拉登是骑着一匹驴子跑路,在这个被当地普什图族人称为“黑寡妇”的山区,幸运地逃过一劫。
伯兹也不忘为巴基斯坦政府的两难处境提出解释。“巴基斯坦政府正陷入一个进退维谷的处境。”伯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穆沙拉夫政府一直想同美国维持反恐盟友的紧密关系,但是同时,美国在巴国人民中并不受欢迎,美军堂而皇之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势必会挑起人民对穆沙拉夫政权的反感。穆沙拉夫的处境几乎是无解的。”
辛格对巴基斯坦政府在追捕本拉登一事上的看法则比较负面:“明显地,巴基斯坦政府并没有全力以赴地追捕本拉登。毕竟,激怒(巴基斯坦的)边境人民并不全然符合巴基斯坦的利益。再说,本拉登一旦被捕,美国对巴基斯坦的金援恐怕也会跟着停顿。”
根据美国和平研究所的报告,9·11事件爆发后的三年中,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额高达10亿美元,并取消了相当于10亿美元的债务;自2004年4月起,美国在5年内将再援助巴基斯坦30亿美金,这笔费用除了用于巴基斯坦的反恐和安全项目,也在帮助巴国的经济发展。
阿富汗形势急转直下
过去几年来,巴基斯坦军方在美国的金援下,派了约8万名士兵进驻西北边境山区,除了搜索本拉登,也同时担当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分子的任务。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在2001年11月被美军击垮后,不少残余分子跨越阿巴边界另起炉灶,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的边境山区建立基地,还不时回到阿富汗进行反抗活动。此外,1980年代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内形成的抵抗苏联入侵的圣战战士仍在活动,其残余分子的枪口也转而对着英美领头的在阿富汗的北约联军而来,时常在阿富汗作乱。
面对基地组织、塔利班和圣战战士几股势力的多重打击,穆沙拉夫政府显然是应接不暇。9月5日,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同境内“北瓦济里斯坦”部落特区内支持塔利班的武装分子签订和平协议,将撤出在该区的军队,结束两年多来造成约350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的扫荡行动;同时,协议也要求当地武装组织立即缴械,停止攻击巴国士兵,也停止进入阿富汗对其士兵和美军进行袭击。
“这个协议显示穆沙拉夫更重视其部队将领的意见,而不是布什政府的希望。”克里朋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我怀疑(巴国)陆军领导阶层反对在该区的军事行动,认为它不仅花费庞大而且并不成功。塔利班极有可能从这个和平协议中受惠。”
如克里朋一般,华盛顿人士普遍对巴基斯坦军方的这一举动不以为然,认为此举必将使北瓦济里斯坦山区成为恐怖组织和塔利班的避难所。伯兹就表示,巴国军方在该区的努力虽然不小,但是却没有全力以赴。辛格也说,和平协议的签订并不会使当地的武装分子放下屠刀,或停止进入阿富汗地区制造动乱。
与此同时,已进行了近5年的阿富汗战争也面临安全形势急转直下的转折点。9月7日,美国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大使馆附近发生自杀爆炸案,2名美军不幸丧生。事实上,2001年一年,发生在阿富汗的自杀爆炸案只有一件,而2006年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40件的自杀爆炸案,显示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在阿富汗颇有“起死回生”的征兆,迫使美军在阿富汗的NATO联军最高指挥官詹姆斯·琼斯于9月7日的一场记者会上,罕见地公开要求NATO增加派驻阿富汗的士兵。
阿富汗的情况的确看来不太妙。塔利班正逐渐重建它在阿富汗——至少是阿富汗南部——的势力,美军也从2001年底成功地推倒塔利班政权的峰顶渐渐败退下来。从历史上看,阿富汗一直是由多个部落势力掌控,对于中央集权和外国势力的介入向来反应不佳。伯兹说,只能希望在美国对喀布尔注入那么多金钱和资源后,阿富汗的中央政府、军队和警察能尽快独立自主,站稳脚跟。
伯兹也不忘强调,阿富汗战争虽然一直在伊拉克战争的阴影下,默默地进行着,但是其象征意义和实质重要性却不可等闲视之。
“如果我们放弃阿富汗,就等于回到2001年9月10日的状况,当时的塔利班政权对基地组织的恐怖行动给予很多支持。”伯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我们对阿富汗的入侵原则上就是对9·11事件进行报复。如果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权,对美国而言不仅是政治上的一大失败,塔利班对基地组织的支援和训练,也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
辛格也说,阿富汗的形势极为艰难,即便美军先前在此曾有显著的进展。“一个民选的阿富汗政府正在扎根中,考虑到阿富汗的历史,如今人民得以选出自己的政府,是挺了不起的一件事。”但与此同时,“在阿富汗南部与巴基斯坦毗邻之处,塔利班的势力并没有完全被击溃,不同种族间的紧张关系也还存在。要重建这个被战火蹂躏已久的国家,的确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离尽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但辛格也不是对阿富汗的未来全无乐观:“我十分肯定的是:阿富汗的情况至少比伊拉克要好上很多。”
(摘自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作者: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