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莫斯科东郊的切尔基佐夫市场8月21日发生爆炸事件中,有7名中国人受伤。尽管起初当地媒体曾传出有5名中国人遇难,但事后证实是误传。迄今为止,莫斯科官方发布的消息排除了是恐怖组织所为,认定是“基于种族仇恨而谋杀”行为。作案的三人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作案的动机据悉是因为“市场里有太多他们强烈厌恶的拥有亚洲背景的人”。
“方便”引发的危险
这个市场为何受到当地一些人们的“强烈厌恶”,据说源于与“灰色清关”有关。有报道说,切尔基佐夫市场是俄经济转型的产物,一些商品是通过“灰色清关”进入的。尽管此爆炸案还在审理中,但作案者对该市的厌恶令人反思。
提起“灰色清关”,俄罗斯商人称得上家喻户晓,而中国赴俄商人也多少知情。基于历史原因和俄罗斯特殊国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很多中国商品都是通过“灰色清关”途径时入俄罗斯市场的。“包机包税”对中国商人有利之处是进口手续便利,货主只要向货运公司缴纳运费,就可以由货运公司将货物运往目的地,再由货运公司委托“清关公司”代理清关。其间货主自己不用和海关打任何交道,“清关公司”就会把所有的俄罗斯海关报关手续办好,这种通关方式被形象地称为“灰色清关”。“灰色清关”不是中国商人的“专利”。亚洲的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以至其他亚洲国家商人都愿意走这个路子。然而,对于中俄贸易商人而言,方便在于此,而危险也在于此。
近年来,俄罗斯方面几度出手整顿“灰色清关”,中国温州不少鞋商就分别遭到扣押、盘查、罚款等处理。因此,一些俄罗斯华商认为,“灰色清关”是旅俄华商的“地狱”。基于此,为着解决中俄双边贸易问题,2004年中俄成立两国规范公司秩序联合工作组,至今已召开两次会议,两国商贸部门共同签署了《规范秩序问题备忘录》,双方就“灰色清关”进行加强磋商,今已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共识。
“灰色清关”危险路
但是,规范的制订并不等于规范的落实。由于“灰色清关”已沿袭了10多年,俄方一些公司商人尝到甜头,中国一些商人也收到好处。而更加重要的是,俄方一些口岸执法机关对“灰色清关”采取眼睁眼闭态度,无疑也起了某种鼓励作用。在种种原因作用之下,作为俄罗斯经济转型的产物,切尔基佐夫市场一些商品难免通过“灰色清关”进入。而与此同时,俄罗斯对“灰色清关”的打击也没放松。今年6月,该市场的中国ACT公司所属的数十个摊位遭俄护法机关查封,货主被要求出具合法报关单据。行动中部分华商还遭个别特警的抢劫,损失达数万美元。
“灰色清关”的存在,同样在当地民众中播下不满情绪。当地一些情绪极端人们就借机闹事。因此,趋利避害就成了俄罗斯华商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不论从目前俄方政府部门态度来看,还是从往昔教训分析,对于莫斯科华商,恐怕再走“灰色清关”之路是危险之路。只有依法经营,通过正规渠道办合法手续,才能站得住脚,才能避免风吹横祸。无疑,转变经营思路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显得十分迫切。
营商须端正思路
实际上,有时候“灰色清关”的费用未必就比正常报关低多少。例如,一箱40英尺货柜的鞋,正常关税为3万至4万美元。而“灰色通关”的费用至少也需2.8万美元,虽然节省一点,却冒较大风险,得不偿失。而当俄罗斯上级部门加大对“灰色清关”查处力度期间,俄海关又加大对“清关公司”的赋税,“清关公司”又把额外的负担转嫁到中国商人身上。因此,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采用合法清关方式,走正规贸易渠道。可见,端正经营思路对于俄罗斯华商而言,已是重中之重,已到了需痛下决心与鼠目寸光观念说声拜拜的时候了。
(摘自香港《大公报》;作者:一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