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归”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令人羡慕的财富和创业经历。而他们的情感世界,却常常容易被人忽略。近日,几位“海归”人物向记者袒露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随着远渡重洋的匆匆脚步,他们的爱情也飘忽不定。
时空的变化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采访对象:eeman(下面简称F) ,32岁,国家公务员,公费留学美国。
采访地点:博克咖啡馆。
F出现了,他戴着眼镜看上去很斯文。“像您这样优秀的人才,事业和家庭应该是双丰收吧?”“不瞒您说,最近我刚离婚,唉……”他呷了口咖啡,接着说:“我从小就是班里的优等生,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工作,待遇也不错。在一次联谊会上,认识了温柔美丽的Z,两人情投意合,并于2002年7月登记结婚。由于工作出色,当年8月我被单位公派留学美国。”“当时您妻子肯吗,毕竟才新婚不久啊?”“那时我和前妻都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对我以后的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她也十分支持我去国外 ‘镀金’。
“两人相隔遥远,我的学业负担也越来越重,越洋长途电话费又很贵,只能偶尔和她在网上聊聊。结束美国的学习后,单位让我先去北京工作一年再回来。去北京之前,我特意回了趟无锡。谁知她已去了上海发展,我赶过去见她。可我突然发现,她变得很独立,对我的态度也十分冷淡。她还说:‘上海成功男士很多,他们很懂得浪漫,会哄女孩子开心,而我也不想再做个留守女人。’于是我们去年6月离了婚。”
“那您当时为什么不留在上海再做做努力,也许两人还会有和好的可能呢?”“上海的快节奏并不适合我,我认为生活是最重要的,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无锡这座城市很像我的留学地———旧金山,更适合生活和居住,而我的前妻已获得专利代理人的资格,她觉得现在的工作更能体现自身价值,所以她选择去上海发展。是工作、学习的变化及空间上的分离导致我们感情的破裂。”
江南大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王老师说:“长期以来,无锡人很注重教育和文凭,很多二十五六岁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出国进修,经过几年异国求学,回国后大多已是30岁左右的大龄青年,他们在国外往往专注于学习而错过了谈婚论嫁的好时机。由于长期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有的把婚姻看得很淡,身边有女朋友,就是不结婚;有的过惯了单身贵族的生活,想一直保持这种状态;有的谈恋爱时太新潮,直奔婚姻主题,往往‘吓退’了对方。一些拿到绿卡的“海归”考虑到今后有可能再出国工作,所以择偶时一定要选一个‘体面’的伴侣,也好为自己增光。由于有了条条框框,多数“海归”的感情生活并不如意,而且大多经过了几年仍然是孑然一身。”在回乡创业的路上,“海归”的个人情感面临着重新定位和调整。
飞得再远,也扯不断那根“亲情线”
采访对象:Harry(哈里)27岁硕士,某市某大型企业销售主管,留学新西兰4年
采访地点:报社办公室
哈里很善于言谈。他告诉记者,那时他几乎每天都要与家里人联系。“由于勤奋努力,我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拿到了绿卡,每年过年也会回家与亲人团聚,临走前母亲总会交待几句‘毕业后就回来吧,我就你一个儿子。’”,前年8月,远在新西兰的哈里接到表姐的越洋电话,说母亲得了重病,让他赶紧回国。“我隐约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便以最快的速度办好手续飞回国内。快到家时,发现家门口摆满了花圈,我支撑着下了车,父亲走过来搂着我说:‘你妈走了,是突发心脏病。’我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连续几晚梦见母亲。”说到这里,他加重了语气:“母亲在家发病时,父亲正好不在,如果当时我在的话,一定会把母亲背下楼打出租车去医院,也许她就不会这么早就离开了。”他觉得一个人在国外呆了四年,与亲人的沟通太少了,也很怀念家乡,离别越久,越感到亲情的珍贵。他说:“本来家里什么都好,自己可以安心地在外面闯闯,可现在家中缺失了一角。父亲年事已高,独守空巢,我不放心,想回来陪他一起生活。虽然自己不能代替母亲,可两个人相互照应总会好些。”对“海归”来说,即使飞得再远,那根扯不断的“亲情线”也会牵引着他们的目光。
异国文化背景下收获的友谊,让人回味
采访对象:汪永(化名)32岁日语学士, 某日资企业管理科科长,留日4年
采访地点:保利广场咖啡馆
汪永是新区某日资企业管理科科长,说着一口流利的日语。作为一名中国人,能够获得在日资企业中掌管财务的职位还是比较少见的。
“木村既是我的上司更是我的朋友,我俩很有缘。”汪永回忆说:“在日本,垃圾是分类放的,而许多中国留学生做不到,我每次都归得很整齐而且还常常教其他留学生,房东太太留意到我的细心和努力。四年后,她认为我不仅日语学得不错而且有发展潜力,便介绍我认识了木村。
他是个‘三国迷’,最崇拜诸葛亮,当时正准备来中国投资办公司。2003年,他带着我在中国走了一圈后,问他的公司该设在何处。我说,我是河北人,当然希望你把公司设在我的家乡,但如果为你公司的发展考虑,我建议设在无锡。”“作为一名外地人,我一定会用挑剔的眼光去看这座城市,但当我在无锡考察后发现,政府对招商引资下足了功夫,每年市领导都要带队包机到东京招商,招商局的办事人员能力很强,几乎每人懂一门外语,新区显然已成为‘日韩村’……这种气氛是北方城市所没有的。木村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真的把公司定在了这儿,还让我做他的左右手。我说担任管理科长这么重要的岗位,恐怕会招人怀疑吧。木村立刻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想,这肯定是他从《三国演义》中学来的。”
现在,木村和汪永合作得很顺利,两人有时通宵畅谈,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拍案而起。汪永说他认定一点,既然是在中国办公司,就得尊重中国的文化和习惯,决策要符合中国国情。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缔结的友谊,给汪永带来了新的人生体验,甚至因此收获了沉甸甸的事业成果,这或许是他留学生涯中最意外的收获吧。 ( 来源:意大利《欧洲华人报》 作者:文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