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会后率李克强、回良玉、张德江、王岐山四位副总理会见中外记者。 中新社发 王东明 摄
|
3月1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会后率李克强、回良玉、张德江、王岐山四位副总理会见中外记者。 中新社发 王东明 摄
|
昨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问题时,提到了“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当年,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也表明了他必欲变法的巨大勇气。现在,从温总理的口中道出,品味之下,以为“三不足”别有新意。
先看天变不足畏。在古人的世界观中,自然界的灾害与人类社会政治事变具有必然的联系。
王安石变法的始终,反对势力一直都用“天变”来恐吓宋神宗。有的说“天灾屡见”是王安石久居庙堂“唯务改作”所致,有的说“天时未顺,地震连年,四方人心,日益摇动”,是搞了新法的结果。御史中丞吕诲下个结论:“如安石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对政敌们的言论,王安石回答得很干脆:“天文之变无穷,人事之变无已,上下傅会,或远或近,岂无偶合?此其所以不足信也。”不难想见,如果没有“天变不足畏”的坚强理念,熙宁变法从一开始就有被扼杀的危险。“日无光,臣有阴谋”之类的理论在今天早就不堪一击了,但天灾却是难以避免的。5年前,新一届政府甫一组成即经历了非典的考验;5年后,又有突如其来的南方冻雪灾害。事实证明,这类所谓的“天变”同样没什么可怕的。温总理说,尽管历史罕见的冻雪灾害给控制物价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今年CPI确定为4.8%左右的预测目标依然没有改变!
再看祖宗不足法。王安石变法,被反对派认为违反了“祖宗成宪”,而“祖宗成宪”必须要“谨奉”,反之就是大逆不道。对此,王安石不这么看,“若事事因循弊法,不敢一有所改”,这样就叫“谨奉成宪”的话,“恐非之”。实际上,王安石也提出过“法先王之政”,但是他认为“当法其意”,不是死抠教条,一切照搬照套,要“视时势之可否,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弊法”,使之适应当时“所遭之变”和“所遇之势”。今天我们之所以要继续深化改革,最根本的也是要打破束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思维枷锁。诚然,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乃至僵化的思维和做法,我们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并没有止境。旧的框框打破了,新的框框可能又形成了,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再看人言不足恤。在当时的人们比如王安石政敌司马光文集的记载中,这句话也写作“流俗之言不足恤”。由此可见,王安石不是听不进人们的意见,他的“人言”,是专指那些流俗之见、流俗之人的言论。在他看来,凡是反对变法的人,就是流俗之人;凡是反对变法的意见,就是流俗之见。他的“不足恤”,是要从战略上予以藐视。他对自己所主持的这次变法充满了信心,不论怨谤如何之多,决“不为怨者故”而有丝毫的改变。今天我们深化改革也是这样,因为要触动既得利益的格局,难免引起他们的本能抵触,这些人往往又是“豪杰有力之士,其议论足以动士大夫”的,深化改革的艰难不言而喻。因此,我们更要借鉴这一原则,排除非议改革的种种干扰,无论是明的还是暗的。
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认为,“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这一变法理论,也是对中国古代变法改革思想的总结和升华。温总理说:“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这就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需要勇气、决心和献身精神。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如果说前者是因的话,后者就是果。”透过温总理道出的“三不足”,我们感受到了他那种锐意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是需要这种精神。“三不足”,应当也可以成为衡量思想解放与否的一个标志。(潮白)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