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解决民生问题,第一要有制度的保障
记者/何忠洲
十七大对民生政治的执政方向与理念,虽在此前一系列“定调”的讲话中均已经有明确表示,但仍让人们看到一幅崭新的民生政治路线图。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6·25”讲话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生盛宴
在2007年的新年贺辞中,胡锦涛就提出,“将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2月,在春节团拜会上,温家宝也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在“两会”上,“民生”更是作为“主旋律”贯穿政府工作报告。
这与近年来中国执政党对民生的重视一脉相承。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取消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此举使得9亿农民每年减轻负担约1250亿元。
2006年,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了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实施了小时工资最低标准。政府对工资的调控,对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起到了直接作用——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
今年,随着《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相关医疗、住房、低保三大民生的举措密集推出。
8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介绍了即将在全国实施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一制度将覆盖2亿非从业城镇居民。
9月5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从今年开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国已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达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2008年此一制度建设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
从2006年春季开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率先从西部地区实行。2007年春季开学时,这项改革在全国推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部免除,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也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这些一系列举措,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香港《大公报》在2006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宣布送出一个个“民生大礼包”之后即评论:中国政府正在“从拼经济到重民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刚则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指出:种种新气象“预示着一个民生政治时代的到来”。
民生政治时代到来
民生政治的精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有明确定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教授在其《关注民生》一书中有具体阐释,他说,“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从历史上国计民生的相提并论到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民生始终是一个未曾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经济建设获得巨大成就,中国被认为已“进入近代以来最长繁荣期”,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
10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之十五: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报告称: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由第六位晋升到第四位。
中国人均GDP继2002年突破1000美元后,2006年突破2000美元,达2010美元,比2002年翻一番,但居世界的位次只由132位上升到129位。
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8月8日,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亚洲的分配不均》研究报告显示,在22个亚行研究的国家中,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亚洲之冠。财政部统计显示,虽然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已连续3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仍在扩大,城乡收入比已由2004年的3.21:1扩大到去年的3.28:1。
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却曾更多的用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拉链”马路、豪华的办公大楼……这与政府在公共财政支出上的捉襟见肘形成鲜明对照。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2006年的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每年在基本民生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逼近世界倒数第一。”
于是一系列问题出现:房价节节攀升,教育收费看涨,看病贵已成痼疾。人们用谚语来形容:人们头上三把刀,教育、住房和医疗。
在“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好经济局面之下,不少普通百姓还是感受到了低就业、低收益、低福利的阴影。2005年,中国体改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杨鹏刊发于《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受到广泛关注,在那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中国社会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我认为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
2006年9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引用屈原《离骚》中有关民生的经典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在中国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之后,改革的收益分配问题,成为社会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生。是否顺民心、重民生,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此,胡锦涛在“6·25”讲话中提出:要“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面对民众的迫切要求,执政党主动进行了执政理念和方式的调整。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民生首当其冲。
民生保障的制度安排
民生并不只是吃饱穿暖,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主任谢志强教授指出,注重民生不是搞“福利至上”。
民生的呼吁直接引发人们对公共财政的关注。在今年“两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撰文呼吁:能否向公众公开政府预算?
对公共财政的预期,涉及到政府的公共性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张涛在今年“两会”期间说,“如果国家不从全局的高度给予注意和大力协调,任何一个部门或者系统的改革,都不可能完全解决民生问题,还将会影响民生问题的解决进程。”
其直接结果便是中央的种种政策文件被大打折扣,比如把“新农村建设”搞成“新村建设”等等。
年逾70岁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福在今年的“两会”上将民间流传已久的顺口溜背给温家宝总理听:“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
《中国青年报》2006年发表时事评论员张贵峰《权力品质可信赖 民生福祉方可期》的文章说:“时下许多民生问题之所以相当突出、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招致公众的普遍不满,一个最根本的缺陷就在于,权力‘为民所用’的品质、效能,没有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不仅没有发挥,甚至在某些时候蜕变、异化成一种与民争利的工具。”
中共中央党校的政治学博士邓敬雷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民主。他说,民主和民生一样迫切,没有民主的民生只是空中楼阁。“事实上,当前的民生问题无一不是由民权没有得到伸张所引起,而民主制度就是民权的保护神,只有民主才能保障民生。”
今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当有记者问到有关民生许多政策与投入如何保证落实时,他回答说:“解决民生问题,第一要有制度的保障。”“有了制度的话,就不会轻易改变,它不会因为政府的更替和领导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此可谓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