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日电 题:中共着手修补发展“短板”
中新社记者 贾靖峰
中国历经三十年的经济高速成长后,从经济学的“木桶理论”来看,影响和谐发展的“短板”亦暴露无余。中共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修补方案。
这份约三万字的政治报告以五百余字的篇幅列举了八个“新的阶段性特征”,如其所言,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正是为适应这些新矛盾、新要求而提出的。因此,而后的万言篇幅,既是中国的未来图景,也是“短板”的“修补之法”。
报告中,“揭短”并无忌讳: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存;体制机制障碍仍待改革攻坚;收入分配差距;区域差距;政治体制改革仍需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与差异性对文化提出更高要求;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课题;国际竞争激烈,风险增多。
报告中,“修补”手法明快。以科学发展观“对症”,围绕“以人为本”,由统筹兼顾“破题”。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发展民主政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推进以改善民生。
“中国处在高增长的春天,中国处在多矛盾的冬季”,中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以此来刻画“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的参半喜忧。近年来,“忧患意识”被中共高层反复提及,十七大报告说,“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居安思危,“开局”不久的科学发展探索之路,既是“短板”的修补之法,也将继续面临诸多挑战。
经济增长结构性矛盾和创新的匮乏仍值得深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分析说,当下,中国经济增长还存在依赖投资、依赖出口的问题,自主创心能力不强。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速无异于“揠苗助长”,而依赖加工出口带来的“汗水收益”更使国际贸易伙伴产业结构陷于困顿,滋生摩擦。
粗放的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矛盾应更加重视,“全球四成铁矿石由中国消耗,一半的水泥由中国消耗”,如此“未富先大”并不是科学发展,李稻葵说。更有学者指,从体制机制和政绩评价体系着手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可能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仍欠协调,社会利益的分配不均将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不过,李稻葵认为,目前分配差距拉大的强度和频度较高,或有社会结构、产业热点、就业热点转变等自然的过渡性原因,但从避免社会矛盾的角度,亦应小心修补。
人心思进,对内,改革不仅不能走“回头路”,还必须以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为重点向纵深推进;大国多赢,对外,中国经济是个“大块头”,应从更高的层面规划中国的大国战略和全球多赢的局面。
显然,中国着手修补“短板”最直观的效果,乃是是否平衡了“公平与效率”、是否协调了“增长的好与快”、是否真正休养和保障了“民生”。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中发出的这二十个铮铮字眼,也是中国百姓的心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