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演兵力最多、动用武器装备最先进、内容设置最复杂、协同程度最深入
世人瞩目的中美海军联合搜救演习19日在南海海域成功举行。尽管这是一次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演习,但由于演习是在中美“两个相互密切关注”的大国间举行,而且创造了中国军队与外军类似演习的四个之最,因而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
美方指挥官希望演习能“再来一次”
这次演习的参加舰艇有中国海军南海舰队的“湛江”号导弹驱逐舰、“洞庭湖”号综合补给舰和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菲茨杰拉德”号导弹驱逐舰、“朱诺”号两栖船坞运输舰,中美双方还分别派出了运-7运输机和P-3C侦察机参演。此次联合搜救演习是中国军队与外军历次联合搜救演习中,双方参演兵力最多、动用武器装备最先进、内容设置最复杂、双方协同程度最深入的一次演习。
今年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访美期间,与美国海军在圣迭戈附近海域成功举行了第一阶段海上联合搜救演习,这次演习是第二阶段演习。演习中设定一艘船只在南海海域遇险,失去联系,中方请求航经这一海域的美国海军舰艇协助搜寻和救援。整个演习过程由中美双方分阶段实施指挥。通信及舰艇机动演习先后由中方和美方指挥;联合搜救演习搜寻“遇险船”阶段由中方指挥,救援阶段由美方指挥。
演习中,中方首次使用北约国家与非北约国家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统一使用的《演习战术1000》、《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等文件,与美舰进行沟通识别,并组织海上机动和通信联络,从而积累了与外军在海上意外相遇及联合行动的宝贵经验。在完成救援任务之后,美方指挥员艾瑞克森说:“这样的演习太令人难忘了,真的希望能再来一次。”
中美将领表示:演习提升两军务实合作
这次演习是在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拉夫黑德上将对中国进行访问之后进行的。一次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演习,由四星上将出面带队,这是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了两国高级将领对两军关系的重视。拉夫黑德海军上将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联合搜救演习是两军友好关系和透明度不断提升的体现。这样的演习,将提升中美两国联合应对海啸、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和进行人道主义救援的能力。演习结束后,前来观摩演习的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钱利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演习标志着中美军事关系“走向务实”,对未来两军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透露,中美经过8年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才达成共识,决定在今年举行首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这是中美两军开展交流合作20多年来的一次重大务实性交流。
中美军事关系有了新起点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彭光谦少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军事交流是中美关系各个层面中最为特殊和敏感的一个部分,也是最容易遭到破坏的一个层面。由于它最能体现双边关系的情况,因此通常被称为两国关系发展的“晴雨表”或是“风向标”。彭光谦把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的两国军事交流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上个世纪80年代“蜜月期”,两军高层领导人互访10余次,两军各军种、各级别的军事代表团交流非常频繁,在最具实质性的武器和军事技术合作方面,美国几度放宽对华军售和技术出口尺度。二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一波三折的“跌宕期”,经历了几次重大事件的冲击,两军关系呈现出脆弱且不稳定的特点。第三个阶段是近几年来承前启后的“关键期”,两国不仅建立了副部长级的定期磋商机制,而且还建立了一些紧急状态下规避直接冲突的制度,两国军事交流处在一个新起点上。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亚强大校认为,近年来,虽然中美两国也都邀请过对方军事官员观摩过本国的军事演习,但双方军队实际使用兵力执行演习任务在2006年9月首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之前还是空白。美国军事专家史密斯告诉记者,联合搜救演习虽然也有互相了解对方军力、通过接触刺探彼此实力的意思,P-3C以往也经常是以“侦察和反制”大陆的“代名词”出现在媒体上,而这次美国派出了这样的先进战机参与演习,本身就说明了美国军方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的愿望。
(来源: 《环球时报》;李宣良 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