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十九日在香港多份报章发表署名文章,澄清了特区政府一以贯之的经济管理哲学,强调“过去五十多年来的财政司的经济理念一脉相承之处,在于我们并没有背离行之有效的自由市场经济哲学。”也就是说,特区政府虽然少有提港英时代前财政司夏鼎基使用的‘积极不干预’字眼,取而代之的说法是‘大市场,小政府’,但两者之间其实并无不同,体现和坚守的都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精髓和原则。
既然如此,香港连日来有关对特区政府放弃所谓“积极不干预”政策的讨论和质疑,就是无的放矢了。但是就香港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议论则不会因此沉寂下来,特区政府到底应该做多少?现在所做足够吗?干预的边界在哪里?
这些问题恐怕并不容易回答,更难达成共识。事实上,有关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角色问题,不仅经济学界的论述汗牛充栋,主张各异;而且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管理实践,也形成了各种各样、各有特色的模式,提供了众多可堪参考借鉴的失败或成功的范例。
就香港而言,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坚守“自由市场经济哲学”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但是,正如曾特首所说:“单以一句口号式的用语,不能管窥我们经济政策的全豹”。不管是“大市场,小政府”,还是“积极不干预”,虽然都强调尊重市场力量的主导力量,但并不表明特区政府可以袖手旁观,处于被动。且不说,市场存在扭曲等现象,需要政府的管理和干预,就是在良好投资环境的建设、产业政策制订、大型基建布局等众多领域,亦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关键是,大市场要在法律保障之下,真正保持活力,井然有序,维持效率;而小政府要扮演其应有的角色,积极作为,为市场活力尽情发挥,为经济持续发展,缔造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小政府”除了角色定位之外,也是对其规模的说明。
(摘自:香港商报时评,有删节 ; 作者:龙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