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1928年,英国地质学家伊斯顿曾著《穿过锡金和西藏到珠穆朗玛峰的一条少人问津的大道》,书中写到了中国通向印度的边界关口,那里冰雪覆盖,须有一头带路驴在前开道,才能知道路在哪儿。旅行者“一次又一次鼓起勇气希望最后一个山峰已经过,却看到前面总是出现另外一个……山外有山,沟外有沟,黄色秃顶的山脉延伸……它们后面,涌现出一座万丈高的雄伟尖椎、冲刺蓝色的天空,多么难以形容的、终年积雪的珠穆朗玛——群山的圣母”。
伊斯顿描写的关口就是乃堆拉。它曾是拉萨与印度加尔各答之间的捷径,有着中国通往南亚的丝绸古路的美称。向西有公路和铁路通往550公里外的加尔各答,向东有公路通往450公里外的拉萨。1962年,这条通道因政治原因关闭,商人只能改走德里—加德满都—拉萨通道,或者取道海上——目前西藏外贸的绝大部分经由天津港中转,两地相距数千公里。
2006年7月6日,根据中印两国的协议,乃堆拉山口恢复边贸通道,本刊记者前往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此后,拉萨经亚东至加尔各答等印度港口的距离就可缩短至约1200公里。“这将有利于促进从中国西藏和内地通往南亚陆路大通道的形成。”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郝鹏说。
7月的乃堆拉:云雾初开
2006年7月5日,口岸开放的前一天,当记者乘坐的“沙漠王子”沿着山麓蜿蜒而上时,也感受到了上世纪初期那位欧洲人对藏地山峰的景仰。虽然从山下到山口的路程仅约30公里,海拔却由2800米陡增至4545米,行车需要一个多小时,大部分是仅容单车经过的土路。由于44年来一直是军事禁区,车辆流量很少,接近山顶的路段路基非常松软。即使是“沙漠王子”也时不时会陷入泥土里打滑。
接近山顶,汽车像突然陷入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一分钟前还阳光灿烂,倚着车窗足可以看清万丈山崖下的房舍、溪流;一分钟后却大雨欲至,身前身后一团浓雾,几米外一片白茫茫。
从1962年起,这里一直是军事禁区。虽然山口彩旗招展,挂上了两种文字的庆祝标语,但双方驻守山口的士兵还是严守岗位,对记者的询问都保持着一些警惕和漠然。中方的巡查记录显示:这一天的巡查次数是以前的几倍。
在距离印度哨所仅27.5米的中方哨所,向印度方向俯瞰,首先看到的是印度在双方军事对峙时期树起的黑色战士雕塑,再远一点是缀满黄花的绿草地,再远一点,则是蜿蜒的柏油路,从山谷盘旋而上。印度当年为了保证战备运输而修建了这条公路,但从几年前,随着双边关系的升温,这条公路成为印度游客瞻仰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关口的便捷通道。
乃堆拉山口是2个月前才破开的。约十几米的山口横切面,分为两段,分属中印两国。中国辖区内的山体,用水泥砌成的格状堡坎包裹,干净整齐。印度辖区内的山体,则用帆布搭上。
民间贸易的黄金时代
7月6日,乃堆拉山口旌旗招展,政要云集,庆祝仁青岗边贸市场开通。
83岁的查珍和一群藏族姐妹在山脚的草坪上,摩挲着念珠坐了大半天。“等着看印度人经过。”老人的笑声透着孩童般的天真。对很多亚东县的老人来说,童年记忆和曾经繁盛的边贸是分不开的。
亚东县下司马乡的次仁旺堆48年前就在这条黄金道上和印度人做买卖,那时他才12岁。“那时亚东到乃堆拉山口还没有通公路,我和父亲靠马队驮着奶茶和白菜,走一天一夜才能赶到山口,在这里我们把奶茶、白菜卖给印度边民,然后再从他们手上买大米、盐、菜油。那时场面很热闹,印度人还卖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手表。”次仁旺堆说。
亚东县副县长曲珍刚出生的时候,母亲用一条印度披肩来包裹她。这条披肩就是当年中印边境通道的见证。曲珍还一直留着这条印度披肩,“质地好,非常光滑。”
除了小型的边贸商品,乃堆拉还见过些“大场面”。
一名44年前在这一带从事贸易的印度商人回忆,以前从乃堆拉山口运到西藏最吃香的商品之一是印度制的大使(Ambassador)牌轿车。轿车先由加尔各答的厂房开到甘托克,然后拆开装箱,由驴马驮到西藏亚东,然后再组装成汽车,在西藏公路上行驶。
如果往前回溯,地辖乃堆拉的亚东县城,是清政府最早的对外开放口岸之一。20世纪初,经过此口岸的商品额,曾占整个大清帝国货物吞吐量的80%以上,折合银元上亿。
山口见证的不仅是两国民众的商贸往来,还有时代的政治风云。清政府开放亚东口岸之时,英军藉此绕过了世界上最高不可攀的天险,从背后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如今在亚东通往拉萨的路上,还可以看到,广袤荒芜的平原上,树立着一块牌坊,纪念藏族人民抗击英军入侵的历史。牌坊后还保留着一小段土坯墙,上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窟窿,那是当年英军和藏族人民在这里决一死战的战争遗迹。
1930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派密使谢国梁去拉萨,也是借道印度,通过乃堆拉山口。中印交流的名宿谭云山还曾陪同他由乃堆拉山口进藏。当时,印度并未摆脱英国统治。为避免被英军发觉,谢谭两人化装混在入藏的商队中偷渡过境,结果竟轻易成功,“可以想象当时商队热闹的情景。”谭云山的儿子谭中若干年后回忆道。
1962年中印断交,借道乃堆拉的中印丝绸之路也被封闭。但民间的边民贸易并未就此禁锢。一位研究中印边贸的印度学者曾经说过,边贸像水一样,这边堵住了就往那边流。亚东边民很快开辟了另外的一条贸易路径。从亚东县城往拉萨方向,大约100公里的帕里镇,成为民间贸易的集散地。帕里距不丹边境约5公里,每年约有5000多人次,360多万元的民间互市商品,经由这个小镇流通。不丹商人的马队,有时候也会跋涉到亚东县城。亚东县名店——天兴隆中药材商店的老板马世祥告诉记者,不丹的贸易名品有贩自中东的藏红花、产自瑞士的梅花表。印度的工艺品、仿制的名牌香水也经由这个中间商,曲线进入中国。而中国比较受南亚欢迎的商品多为丝绸、百货和虫草等药材。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