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今年审计报告"不点名" 冀"日常点名"更有威慑力

2006年06月29日 09:13

    6月27日,据国家审计署最新公布的2006年第4号年度审计报告显示,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在违规经营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主要反映在三方面:一是违规办理存款业务142.73亿元,主要问题是违规开立存款帐户,个别单位甚至违规动用客户存款;二是违规发放贷款276.18亿元;三是违规办理票据业务97.18亿元;三方面共涉及516亿多元。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6月29日电 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年一度的审计报告。公众所关注的,除了并不让人轻松的中央部门违规违纪资金55.1亿元的审计结果,还更多地注意到了今年审计报告的一个改变:“不点名”。对此,今天出版的《新京报》刊载文章指出,审计报告只是改变了点名方式——从“集中点名”变为“日常点名”,并非不再点名,或者拖延点名。

  文章表示,人们似乎一下子还没有适应这种改变。因为,公开点名对违规行为的“杀伤力”是巨大的,被点名单位置于公众的注视之下,必须要拿出整改措施,这也是审计的初衷。

  而对于公众的疑问,审计署法制司司长王秀明在央视《新闻会客厅》接受采访时,正面回答了“‘审计风暴’变‘和风细雨’”的缘由:并非“怕得罪人”,而是“报告毕竟篇幅有限”,以后将通过审计结果报告制度“把问题分批分散地向社会进行公告”,逐步过渡到常态。

  文章称,这样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首先,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理性的社会,所有的公共事务都应该按照其自身的逻辑运转,运动式、风暴式的运作或许会有短期的成效,但以长远计,需要制度化、常态化的运作。

  其次,关于公开审计报告,《审计法》的规定是“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第三十六条),这里的用语是“可以向”,而不是“应当向”。换言之,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更多的是审计部门有选择的义务。

  文章指出,以“集中点名”较之于“日常点名”,人们更看重后者。当前,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已然建立,审计查出的重要案例主要都通过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没有必要像在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之前那样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列举许多具体事例;同时,限于篇幅,审计查出的所有重要案例不可能一一列举,难免挂一漏万,在已经曝光和未曝光的单位之间也造成了不公允。

  除了上面两个因素,日常点名更能发挥社会监督的威力。因为日常点名,公众和媒体可以有较多的精力和版面(节目)报道有关问题,追踪问题的解决,从而让审计效力持久发挥。

  文章最后表示,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是接受人民监督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称赞审计署过去所做的工作,也更对未来寄予厚望。所以,人们期待审计报告只是改变了点名方式——从“集中点名”变为“日常点名”,并非不再点名,或者拖延点名。而且,距明年全部公开审计报告的时间已经不多,审计署能否兑现承诺,让时间来证明。

 
编辑:吕蓁】
:::相 关 报 道:::
··大要案缘何"淡出"审计报告 ·审计工作报告的变化
·审计工作报告解读:体例和内容等方面有较大变化
··审计报告出炉 ·76人被法办 ·管好钱袋仍需大力气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